活动专题
时间:2024-03-13 14:25:56 来源:福州市公安局课题组
[内容导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公安机关创新以警格网格双向打通一体建设、协同融合为核心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公安机关创新以“警格”“网格”双向打通一体建设、协同融合为核心的“e体+网格化治理”(“e”是指网络资源,“体”意为系统整体,“+”是指数字应用)模式,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命题、实践创新。
“e体+网格化治理”是指公安机关遵循网格化管理的一般路径,借助网格化管理布局,将公安职能纳入网格,发挥自身警务特色和工作优势,以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手段、治理主体双向互构为驱动,打破部门与职能边界、突破层级与地域限制,主导、聚拢动员社会主体、力量资源进行参与式治理,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健全完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平台,推动基层警务资源与社会治理资源的数据融合、力量融合、运行融合、应用融合和考核融合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形成具象、完备、系统的治理工具和手段,形成公安工作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实践场域。
一、探索实践
近年来,福州市公安局坚持以“e体+智慧赋能体系”为牵引,创新“e体+网格化治理”模式,打造了具有福州特色的“五同五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一是组织构架“同层”设置,推进网格融合。协同党委政府为每个网格编制唯一性编码。形成房屋地址编码、小区网格编码、警务网格编码“三码叠加”,全市划定城乡社区警务网格873个,配备社区民警1782名,全方位策应29736个小区单位网格,206个派出所1891名民警圈定各类网格群47477个,网民成员数达 341万,实现“三网融合”。二是基础信息“同网”采集,推进人员融合。围绕“人、地、物、事、网、组织”等信息全部嵌入网格和“一次入户、应采尽采”,完善社区警务团队工作模式,落实170名派出所所长进街镇党(工)委班子、1003 名社区民警进村(社区)两委班子,实现城区“一区一警两辅”、农村“一村一警务助理”全覆盖。三是纠纷隐患“同步”化解,推进机制融合。完善会议联席、隐患联排、矛盾联调、事件联处、宣教联进机制,创新建设“e体+”多维调处中心 195 个,建成65个派出所对接综合分中心,将司法、市场监管等 17个职能部门调解职能融合、场地融合、机制融合,矛盾纠纷化解数、化解率分别比升 37.8%和 26 个百分点。四是巡逻防控“同频”指挥,推进工作融合。调动五级巡防力量,规范管理实有人口、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网格案事件融合、闭环处置,共消除各类治安隐患4220处,监控处理网上舆情541,掌握违法犯罪线索155条,流转非警务线索 1273 条,带动2971个小区“零发案”。五是服务管理“同格”运行,推进数据融合。社区警务室、村级综治中心、社区网格服务管理机构“同址”办公、“同格”运行,鼓楼分局率先创新研发“e体+网格化治理”平台,拓展“i闽警”“e群防”等软件应用,多渠道深化“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应用,采集率、准确率达 97%以上,建成智慧安防小区 3560个,覆盖率超95%。
二、困境审视
(一)政策势能发挥不足,融合理念共识缺乏。“e体+网格化治理”顶层设计和基层治理良性互动不够,“警格”与“网格”中多元主体大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融合共识尚未成熟,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需求不一、赋权不一,存在资源下沉不充分、业务融合不到位、条块协调不及时等问题。
(二)共建共治短板凸显,融合方式优化不足。社区警务和网格治理都各有一套实体运行机制,社区警务与网格治理之间科学性、操作性强的融接方式、机制不够紧密,网格员与民警、辅警巡逻联勤、信息共享、矛盾联调、隐患联治等仍有“空挡”,精准融合、精准赋能等未达到理想状态。
(三)治理主体聚拢零散,融合资源供给乏力。公安主导与社会参与的非均衡问题表现较为突出,多元主体之间共建渠道不规范、培育发展不足,与司法、民政、互联网等相关业务数据共享不畅,各类系统平台一体化程度、智能化功能、市域化认证等还需进一步挖掘。
三、路径优化
(一)健全治理结构,促进融合协同。一要坚持共治理念引领。在宏观方向上敢于“跳出公安看社区、跳出警务抓治理”在微观上从治理理念、政策设计、运行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成体系地出台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规范指引,提升“e体+网格化治理”标准化建设水平。二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是否有利于聚集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意志的目标凝聚能力、扩大人民民主、实现公平正义作为衡量标准,为“e体+网格化治理”提供精神支撑。思想动力和价值驱动,打造全科服务、全格善治。三要坚持价值兼容平衡。加强对内德能勤绩廉建设和对外宣传号召,形成社会对网格化警务管理工作的共同期望,多跨协同推进网格治理与法治社区、文化社区、平安社区、生态社区、智慧社区等有机统一实现基层公安治理改革着力点从打击、防范延伸到服务、稳控等领域。
(二)优化治理机制,提升融合质效。一要夯实预警预防机制。推动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和社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强化警令精准调度、数据精准应用、执法精准指引、勤务精准预测、管理精准到位,向全科网格赋权赋能,提高网格间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能力。二要完善精准打处机制。建立网格打防工作清单,以合成作战支撑和大数据赋能精准快速打处,形成“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的“网格+执法”联动新模式,实行网格“公安+”多部门联合治理、联动执法,以小网格撬动执法打击大效能。三要健全政务服务机制。依托全国一体化公安政务服务体系,加快跨部门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再造办事流程,推动网格区域更多高频事项从可办好办到智办秒办转变,强化“一次办”“集成办”“自助办”等场景在网格区域内布点落地,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新窗口”。
(三)创新治理技术,加快融合赋能。一要优化智慧安防集群建设。打造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等智慧安防微单元,加强“一标三实”“数字门牌”等智慧警务融入网格,形成治安要素前端采、民警核、后端查的数据管理模式,实现“智能感知、精准识别、触圈预警、实时响应”。二要优化数据共享互通渠道。加快政法综治中心与公安指挥中心捆绑运作,打造以警务数据中心为特色的数据应用服务大基座,创新研发实战应用平台,优化数据查询、核验和建模服务,促进基本概况、数据赋能、预警推送、质态监测、可视指挥等“一张网”调度。三要优化高效协同智治体系。推动公安“情指行”一体化改革嵌入“e体+网格化治理”,事前运用大数据及智慧应用助力预防预警,事中实施警情联动闭环处置机制,事后进行警情数据信息分析研判并推送党委政府开展源头治理。
(四)聚拢治理主体,构建融合格局。一要做专警务主体。对内围绕“两队一室”梳理提炼关键性业绩指标,对外健全民意监测机制,将110警情、信访举报、“接诉即办”事项办理等作为“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落实网格巡查吹哨、职能部门联动、加快非警务警情精准分流、重点警情高效督办、疑难警情“公安+N”联动处置。二要做大共治主体。以“全要素治理”“全科网格员”为方向,加强对公安主导、与公安业务紧密相连的平安类社会组织的培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增加公安元素等方式优化网格员队伍,用警网小平安积累社会大平安。三要做强管理主体。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辅以构建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警网格融合)、中间有“网”(专网与互联网打通)基层治理新模式,实现资源在网格内联用、隐患在网格中联化、服务在网格内联动。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