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公安 > 正文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安庆公安智慧政务服务改革的实践与发展

时间:2023-08-11 16:32:56   来源:安庆市公安局 童雯

[内容导读]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和服务窗口单位,2022年来,根据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安庆市公安局以

  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和服务窗口单位,2022年来,根据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安庆市公安局以公安政务服务为突破口,推行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模式改革举措,从而推动“最多跑一次”系统性变革的破题之举。通过运行发现,公安政务服务“一窗通办”模式改革实践通过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科技应用等方面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能够实现公安行政审批事项不断规范、审批流程持续简化和审批监管分离,从目前来看,公安智慧政务服务模式的改革成效有待改革实践的持续检验,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角色、定位与职责仍有待改革实践的深入探索。

  一、安庆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改革实践

  (一)改革依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

  2、《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18]45号)

  3、《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

  (二)改革内容

  我市公安政务服务工作围绕“1+11+N”的政务服务工作体系:“1”即市公安政务服务中心,“11”是11个区县级公安政务服务分中心,“N”指派出所、出入境和车管所窗口、7*24小时自助服务网点及社会服务网点,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架构。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便民化建设,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门通办、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切实打造全覆盖、全天候、全时空的公安政务服务新格局,努力为群众提供依法、规范、文明、高效的公安行政审批服务”。

  (三)改革具体做法

  一是“综窗+专窗”双轨运行,推动实现公安政务服务标准化。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向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门通办”。根据政务服务团队一体化、指挥扁平化的发展需要,以“1+N”(1是指综合窗口,N指治安、交管、出入境、涉企、办不成事等专科窗口),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运行模式。安庆市公安局在行政许可科的基础上加挂“公安政务服务中心”,从治安、交警、出入境等警种部门抽调业务骨干44人集中办公,构建集公安服务职能为一体的实体化运作团队,负责全市公安政务服务工作。同时,在边远地区通过开设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高频服务事项“一窗办”、“就近办”。

  二是“线下+线上”齐头并进,推动实现公安政务服务智能化。自3月5日起,启动周末轮岗制度,推行服务群众“不打烊”,目前开展周末服务涉及交通违法处理、驾驶证行驶证补换证、核发临时号牌、港澳证加签等80余项服务。推广警税合作,在机动车注册登记过程中,对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和机动车销售发票信息全部实行联网核查;加强警医邮合作,在全市打造145个邮政网点周末假日都可办理违章罚款等车驾管业务,切实打造百姓身边的“政务服务大厅”。注重数据赋能,积极推进“皖事通APP”、“交管12123”等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7x24小时政务服务工作站,在自助服务区推广应用驾驶人自助体检制证设备,实现驾驶人体检、受理、缴费、制证在20分钟内自助办结。通过构建“数据+业务”双轮驱动的智慧管理机制,为办事群众提供“7x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

  三是“审批+监管”两权分离,推动实现公安政务服务规范化。根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改革要求,不断厘清审批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边界,由公安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履行审批办理环节的职能,审批服务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由相关业务警种负责。警种之间建立健全信息互通、高效联动的审管衔接机制,通过系统对接、自动推送、即时提醒等方式,将审批结果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业务警种进行事中事后监管,业务警种及时将监管情况反馈政务服务中心,作为事项办理的重要依据,形成审后有管、优审严管、无缝对接的工作闭环。

  三、深化公安政务服务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未来的公安政务服务改革工作中,公安机关还需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使得公安政务服务得以充分发挥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一)坚持目标导向,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

  作为公安“放管服”改革的有益探索,建立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发挥公安窗口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着眼现实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使其与基层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一是始终把群众诉求放在首位。对于企业和群众来说,真正关心的并不是理论上的机构改革和行政权力运作方式,而是自身办事时耗时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便捷情况等体验性的内容,并根据自身经历去评价改革的成败。为此,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题,合理界定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边界,在减少环节的同时,还要增加服务,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改革的获得感。二是推动相关部门规章修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使改革于法有据,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目前,组建公安政务服务中心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便利化要求而推行的举措,相关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都属于概括性条款,要合理规范政务服务行为,调整公安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所涉及的各种部门关系,必须制定更加具体的部门规章,对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性质、职能及其与上级业务部门、原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出明确规定,提高公安政务服务中心这一模式创新的合法性。

  (二)深化机构改革,力争达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组建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应当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以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统筹推进政务服务工作。但在公安工作的实际运行中,各个警种部门的上下级关系必须是一一对应的,成立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加强横向上的审批集中,往往会导致上级部门不承认其合法性和有效性,下级部门承接职能时也容易出现推诿扯皮问题,想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机构改革来重新配置警种部门职权,以探索不同部门间的合理权责边界,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横向集中行政许可与纵向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公安政务服务事项陆续向网上平台办理方式转移,网上办理已成为当前政务服务的主要趋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实体政务大厅在问询指导方面的响应会更及时,面对面、肩并肩的人工服务办理也会更流畅,对于文化水平低的群体或老年群体也更友好。因此,我们应变挑战为机遇,不遗余力地加快推进公安政务服务的改革,统筹电子政务和实体大厅建设与发展,在加强公安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发挥线上线下融合和服务支撑功能,更多地将公安政务服务惠及广大民众。

  (三)科学划转事项,实现审批集中化与专业化并重

  公安政务服务事项既有只需形式审查的事项、也有必需实质性审查甚至专业技术支撑的事项。为此,在事项划转时,必须考虑到行政许可事项与其他权力事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全过程划转,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和效果。要以深化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为原则,对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进行明确,以警种间职能的划转代替单个办理事项的划转;要以促进政务服务集中化为着力点,将交管、治安和出入境等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以及与这些事项业务关联度高的其他权力事项都要划转到政务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一门、一次、一窗”,使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多办事”。对涉及公共安全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必须注重原业务警种进行专业化的审批,不可划转到政务服务中心以发挥审批监管的最大效果。

  (四)精确审管职责,实现审批和监管无缝对接

  组建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行政许可权的相对集中,目的在于解决以往的“重审批、轻监管”倾向和“以批代管”的惯性思维,将原有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必须从制度上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与原有监管职能部门的责任,实现审管的无缝对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安机关政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编制部门权责清单体系。“有权必有责、权责必相等”。在“放管服”改革的过程中,对于公安政务服务中心必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编制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间的权力和责任,避免部门间踢皮球现象,实现审管的有序衔接。二是探索审批监管衔接制度。要加强前期政策制定、事前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行政执法处罚以及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部门的多方联动,以实现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的事前审批、原有职能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以及整个社会的政务服务系统、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的“无缝衔接”,使企业和群众尽享“放管服”改革红利。

  尽管目前我市公安政务服务中心改革仍属于试点阶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试点结果是较为符合改革预期的。公安政务服务中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群众往返多个业务大厅,提高了审批效率。因此,公安政务服务中心改革应坚持审批清单不断规范、审批流程持续简化、审批信息动态更新和审批监管全程覆盖这四个重要主线,持续深入探索智慧公安政务服务中心模式的改革样本,从而打造省内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公安政务服务满意度。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