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法安网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行业头条 > 正文
时间:2022-11-29 09:11:42 来源:节选自社会治理期刊
[内容导读] 天津市滨海新区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总体思路,以我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为鲜明主题,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
天津市滨海新区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总体思路,以“我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为鲜明主题,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全域全员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高效能治理路径。
(一)坚持决策共谋,有效破解“治理主体缺位、路径不优”难题
滨海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创新基层群众自治的实现路径,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着办,凝聚治理的最大共识。
一是民生问题村居谋。根据社区楼、栋、巷、片和居民特点特长优化形成民生红网格,精细优化划分基本类和功能类民生红网格6933个,打造邻里互助议事平台,搭建献计献策“信息网”,织密基层治理“服务网”。在村居党组织带领下,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各类社会组织、群众代表共同参加,通过座谈走访、入户调研、工作坊、居民议事亭等方式,谋划群众最想干的环境整治、物业管理、基础设施维修、停车位施化等实事,发动群众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形成基层事务共商共治良好态势。
二是治理问题街区谋。打造若干共同缔造理事会,建立常态化长效治理机制,把距离相近的商场、商户组织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提升,营造“美丽街区”安全舒适的经营环境和文明有序的经营秩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比如,泰达街康翠社区党委在逐户调研走访、征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联合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向辖区全体商户发起倡议,成立商圈共同缔造理事会,吸纳素质优、口碑好、信誉高的商户代表入会,制定《商户共治条约》,细化疫情防控、“门前三包”、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等5大项11条考核测评内容,并邀请市场、消防、交管、环卫等职能部门对商户集中培训,推行考核奖惩机制,52家经营户入会签约,签约率超过98%。通过强化共同体意识,商户知责担责、各方联动、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市场经营秩序、卫生环境、食品安全、纠纷调解和氛围营造等工作,推进互相监督、共同提升,有力破解了社区底商精细化管理的“门前最后一米”问题,持续优化街区治理效能。
三是发展课题园区谋。结合产业特色和园区特点,纵向按照产业链组建18个产业(人才)联盟,横向根据地域相近原则成立34个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围绕产业链上下延伸、产业集群配套协作,探索通过项目支撑、补齐链条、主动服务、优化环境等方式,推动融合政务审批、税务办理、知识产权代理的综合性政务工作站进园区。目前,18个产业(人才)联盟链接1807家成员单位,聚集近2.3万名研发人才,促成产业链合作项目2200个,涉及资金额超过1400亿元,联盟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科技创新的反应堆、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集聚人才的黏合剂。34个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按照“企业吹哨、服务马上到”思路,聚焦招才引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企业和人才关切,解决问题1100余件,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比如,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了新区首个党建引领共同缔造理事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区时提出的“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打造“4+1”运行模式,建立“提问题、定措施、促解决、有结果、受监督”问题解决机制,有效协调解决园区综合配套、合理规划车位、交通安全等问题百余件,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021年,园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新增注册企业1093家,同比增长50.3%,累计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2021年新增北京投资企业322家,占比由2019年的16%提升到30%。
(二)坚持发展共建,有效破解“治理资源分散、难统筹”难题
滨海新区在基层治理中,聚焦要素全面掌控、精准掌控,由党组织统筹各类主体力量,从政府包揽、保姆式管理转向社会多元主体共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动能。
一是党员示范建。建立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常态化机制,组织4800余名区级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基层入列轮值,当“员”不当“监军”,机关党组织“供给侧”与社区党组织“需求侧”有效对接,党员干部主动认领群众“微心愿”,积极为社区出“金点子”,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组织500余名中坚力量向“滨城”两翼偏远薄弱的农村延伸,办好危房排险、公交迁站、饮水改善等民生实事8000余件。组织2.5万名党员干部深入村居、扎根网格,践行“一线工作法”,在服务疫情防控“滨城大筛”、疫苗接种、创城创卫、“双万双服”、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中攻坚克难,用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凝聚党心民心。
二是专项攻坚建。85家区级机关党组织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员进网格,与街镇、村居、园区包联共建、精准对接,通过深化逐级包联、分级包保、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对急难重点问题提级办理,解决农业科技、产品助销、基础配套等一大批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2021年,台风“烟花”吹落小王庄镇东抛庄村黄金梨引起滞销,区级机关快速反应、主动对接,动员广大机关干部积极购买,从滞销到畅销再到供不应求仅用不到3天,挽回村民10万余元的经济损失。
三是社会协同建。结合滨海新区驻区单位多、市场主体多、流动人员多的特点,激励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履行社会责任,壮大社会治理的“朋友圈”。比如,区住建委创新特许经营模式,创造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社区管理、市政服务、物流货运和城市停车等社区功能。2022年83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启动,首批41个小区7月完工,通过公开招标的社会资本方与政府出资代表组建项目公司,首批市场融资4.6亿元,区财政没有发生直投资金。“十四五”期间计划改造345个小区,惠及居民约24万户,其中社会资本投融资占总额的70%。比如,结合快递、外卖小哥常年在户外、长期在路上等职业特性,依托临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银行、公厕等点位分层次打造了“滨哥舒享家”“滨哥服务站”“滨哥补给点”,用心用情把新就业群体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同时引导他们发挥城市探头、小巷管家、环保骑士、流动喇叭等“隐藏技能”,力所能及在环境整治、助老助残、代买代办等志愿服务中贡献力量,持续提升“滨哥”职业尊荣感、城市融入度。
四是志愿服务建。统筹社区(村)干部、社会工作者、社区民警、在职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物业力量等资源,建立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等“4+N”志愿服务队,切实汇聚起“滨城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人民力量。比如,组织开展“老旧小区绿地认领”“争当文明守门员”“社区停车共治”“社区楼门亮化”等行动,注册成立2507支志愿者队伍,超过167万人次参与志愿活动。
(三)坚持滨城共管,有效破解“治理结构碎片化、不集成”难题
滨海新区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优化纵横交织、功能交融、高效协同的党建“红网格”组织架构,以严密组织体系把党建引领覆盖到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
一是构建全覆盖共管网络。推行微事网格互助管,发挥属地网格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特色服务队伍,在守望相助、邻里融合中将微矛盾、微纠纷、微困难化解于无形。推行小事村居协商管,由村居“两委”干部、党员干部认领办理群众诉求,与困难群众结对子,迅速高效解决跑、冒、滴、漏、居家关怀等小事急事近16万件。推行中事街镇协调管,凡是村居解决不了的事,统一由街镇一键“吹哨”,“派单”至职能部门解决,各部门及时报到,推动办理交通安全隐患、公共服务短板、企业发展瓶颈等问题。推行难事全区统筹管,区级领导带头认领久拖未决的民生大事,集中攻坚解决物业服务、噪声扰民、退费纠纷等疑难问题1.8万个。
二是构建全周期智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仅是更好地解决当前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应对今后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严峻风险和挑战的战略选择。滨海新区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运行的生命体征感知、公共资源配置、宏观决策指挥、事件预测预警、“城市病”治理等功能,像“绣花”一样治理城市。目前,已建成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平台,构建了“一网+一脑+一数”立体多维治理运行体系,打造“发现上报-受理审核-分拨处置-核查结案-考核评价”的闭环处置流程。体系运行至今,累计接报问题办结率达到99.5%。
三是构建全方位专管体系。行政执法专管,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电子政务网,借助地理信息中心GIS服务,自主打造集行政执法、罚款缴纳、执法监督、法制业务功能于一体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支持实时在线全过程执法,实现对全区88个执法主体全域开展行政执法在线指挥调度、实时监督考核和定期统计分析,全区执法参与率由2017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96%。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被评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矛盾调处专管,建立区、街镇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整合法院、公安、司法、信访等15个部门力量进驻两级中心,建立深入基层社区“巡诊”、对特殊群体“问诊”、复杂矛盾联动“会诊”、重大矛盾包保领导“专诊”、遗留问题“复诊”五诊机制,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一站式接访、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为降低老年人出现意外的风险,利用智能设备加大老年人居家照护监测成为趋势。针对燃气安全问题,为全区独居老年人免费安装燃气报警器,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原则上第一时间发送给老人的子女或近亲属,由他们响应处置,对无子女和近亲属的,则由所在居民区组织提供志愿服务。
(四)坚持效果共评,有效破解“服务不对路、群众不买账”难题
滨海新区深入落实“向群众汇报”、请群众评判制度,强化事从民需、策由民定、绩由民评。
一是提升群众知晓度评价。加强惠民各项工作的宣传,利用公开栏、微信公众号、智慧社区、群众代表会议等平台,对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便民服务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做到事先全面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干什么、不干什么,由群众说了算。
二是关注群众感受度评估。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在民生项目实施过程中让老百姓去监督,定期组织群众代表看进展、看质量,深入了解真实评价和主观感受,紧密结合群众意见建议作出工作调整,用群众监督推进民生项目办实办好。比如,在轨道交通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聘请群众代表做进度监督员、质量监督员,让群众参与工程监督,全力打造民心工程。
三是开展群众满意度评判。为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全力加速新区“二次创业”,在充分借鉴各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后绩效评价经验基础上,近期滨海新区以业绩为导向,量化考核标准,启动实施了“三考合一”改革,突出含金量,强化贡献度,力争考一个指标、带一串工作。目前,“三考合一”改革方案中,将基层社会治理项目在全区考评体系中的权重由5%提高至30%。特别是面向群众、企业、基层实施终端问效,由服务对象打分评判工作态度优劣、工作作风虚实、工作成效好坏。依托“组织在线”智慧系统,开发“百姓需求”模块,将党员贡献度、村居园区响应及时度、机关部门好评度、社会力量活跃度、群众评价满意度等全要素数据在后台归集,建立“群众吹哨”平台,最终办理效果由群众进行实时评、跟踪评,兑现请群众评判“民生账”。
(五)坚持成果共享,有效破解“治理机制单一、权责不等”难题
滨海新区扎实开展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办实事“三办”活动,让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于民。
一是为群众办实事,共享高品质生活。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滨海通办”,将民政、卫健、残联等77个便民服务事项下沉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村)便民服务站,实现家门口线上全办、马上就办、全区通办。在“津滨海”App系统集成,嵌入智能社会治理,最高效度整合服务资源,“急难愁盼”问题一键受理、分类处置、反馈回访,形成民生事项接续办的工作闭环,以智慧化服务“绣花针”串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目前,累计为11.7万余名群众办理超过18万余件需求事项,五星好评率超过97%。
二是为企业办实事,共享高质量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营造便商兴商的优良环境。连续两年出台《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共计1551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推行领先全国的首创性“一企一证”综合改革,企业“准入即准营”,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探索实行“承诺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模式。2022年万科天津东疆港冷链中心项目拿地当场拿证,刷出了建设项目审批新速度。不断优化环境,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深入落实滨海新区“鲲鹏计划”,升级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向人才颁发“礼遇卡”和集体服务证,礼遇内容包括住房保障、家属随迁、子女入学、便捷就医、交通出行、法律咨询等29项,共发放服务证921张,让企业在新区放心发展、放开发展、放手发展。
三是为基层办实事,共享高效能服务。聚焦赋权、下沉、增效,完善“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和考评办法,以“吹哨”反映基层诉求、发出集结令,以“报到”引领各部门及时响应、解决难点问题,构建联动融合、集约高效基层治理机制。2022年以来,全区21个街镇吹哨办结166个事项,办结满意率评分95分以上。比如,针对街镇普遍存在的经济薄弱短板,区委出台加快街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5方面实施细则,从人员帮教、招商帮带、财税支持、放权赋能等方面精准助力、系统施策,选派41名机关干部到街镇专职招商引资工作,5个开发区和6个区级经济部门与街镇“结对子”,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2个多月就有59个大项目好项目陆续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超过180亿元。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