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专题
时间:2023-09-15 09:43:38 来源:姚雪 李玲源 孟庆飞 刘骁锋
[内容导读] 1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一直是犯罪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被定义为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
1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一直是犯罪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被定义为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其同时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带来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后果,如反社会行为、犯罪等。暴力与攻击相伴而生,暴力行为的本质属性和目的都是攻击,服刑人员攻击行为也主要表现为争吵、谩骂、肢体冲突等,减少狱内攻击行为有利于监管秩序的稳定。同时,服刑人员出狱后也有可能再度犯罪,如何降低服刑人员的攻击性,减少服刑人员出狱后的再犯罪风险,对于监狱工作的科学管理以及社会的安全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支持指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它能够维持积极情绪体验,包含来自社会各方面诸如父母、朋友和亲戚等给予的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帮助或支持。但是这一定义似乎并不太适用处于“高墙”之中的服刑人员,郭英等人(2016)将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定义为: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的总和,这些支持力量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来帮助服刑人员积极的改造、生活。已有研究发现,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父母依恋水平稳定性的个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且较高的亲情支持可以减少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敌对情绪。对于服刑人员来说,如果拥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也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心理上感觉受到的威胁就会减少,也不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同时,除了物质上的满足,服刑人员服刑期间如果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监狱、干警和狱友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精神上的支持,他们内心就会充满积极的情绪,感受到外界的人或者事物的美好,降低攻击行为。基于此,提出假设1: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攻击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
心理弹性为个体在遇到悲伤、创伤或其他重大心理压力时能够调整好心态努力适应的过程,是一种心理反弹能力,这是美国心理学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入狱服刑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经历,服刑人员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同时,心理上也会遭受到巨大的创伤。一些心理弹性比较弱的服刑人员可能无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改变,甚至会自暴自弃或者形成习得性无助,对待改造态度不积极,出现愤怒或者敌对情绪,进而产生攻击行为。如果社会支持水平比较高,服刑人员意识到监狱提供的环境可以满足自己的基本物质保障,感受到干警和狱友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或者精神上的支持,可能会提升服刑人员的心理弹性,产生一些积极的情绪来面对遇到的问题和压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有效舒缓或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而减少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基于此,提出假设2: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减少攻击行为不仅能够预防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也可以降低服刑人员出狱后再度犯罪的风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很有可能对此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河北省某重刑男犯监狱的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支持是否会对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心理弹性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取样法,选取河北省某重刑男犯监狱的199名服刑人员进行施测,共回收问卷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8%。样本年龄范围为20-59岁。其中文化程度小学80人(41.67%),初中60人(31.25%),高中或中专25人(13.02%),大专15人(7.81%),本科及以上12人(6.25%);犯罪类型暴力型99人(51.56%),财产型36人(18.75%),淫欲型10人(5.21%),其他类47人(24.48%);家庭所在地农村117人(60.94%),城镇75人(39.06%)。
2.2研究工具
2.2.1社会支持量表(服刑人员版)
社会支持量表(服刑人员版)是由郭英、张梦柔和谢雨菲(2016)以服刑人员为对象,对肖水源(1994)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进行修订而形成的。修订后的量表共有17个条目,包含三个维度:主观支持(7个条目)、客观支持(7个条目)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所有的条目都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其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该量表的信效度都得到了验证,[4]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5。
2.2.2心理弹性量表
本研究采用于肖楠等人(2007)依据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ISC,2003年)编制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共25个条目,包含三个维度:坚韧性(13个条目)、力量性(8个条目)、乐观性(4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别代表“从来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所有条目均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越好。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2。
2.2.3攻击性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是罗贵明(2008)修订的中文版的攻击性问卷,该问卷共29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躯体攻击(9个条目)、言语攻击(5个条目)、愤怒(7个条目)和敌意(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其中第9题和第16题反向计分,各类攻击行为总分以及总量表分数都与个体攻击性倾向成正比。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3。
2.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 SPSS 26.0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使用 Process 插件对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3结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中多个变量数据均由同一个被试提供,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以采用 Harman 单因素检验法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在检验中同时对所有变量的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得到15个因子,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3.285%,没有超过40% , 表明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严重。
3.2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使用 SPSS 26.0 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向相关,而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这些结果为研究假设的验证提供了初步支持。详细分析结果见表 1。
表1 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N=192)
注:***p < 0.001,**p < 0.01,*p < 0.05。
3.3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检验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三个方程,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三个方程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弹性(β=0.252,p < 0.001),显著负向预测攻击行为(β=-0.264,p < 0.001),验证了研究的假设1。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注:***p < 0.001,**p < 0.01,*p < 0.05。
为进一步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使用Process插件,选择模型4,自抽样次数设为5000,采用偏差矫正的置信区间。中介效应置信区间为[-0.194,-0.041],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0.438,-0.065],均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著,由此可知,“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攻击行为”这一模型成立,心理弹性在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的假设2得到验证。各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中介效应 (0.252×0.320≈0.081)占总效应 (0.264) 的比例为30.682%。
图1 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路径图
4讨论
4.1服刑人员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验证了研究的假设1。这些结果说明,当个体得到较多的主观、客观等社会支持时,在遇到具有挑战的事情或者任务的时候,会更少地出现不利于他人的攻击行为。已有研究也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有效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在遭遇负性事件时,处理方式较为积极,较少有过度的应激反应,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对于减少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是很有效的因素之一。另外,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并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当个体有较多的社会支持时,在经历困境时,会有较强的调适能力,拥有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和适应环境,心理弹性能力会更好。结果还显示心理弹性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当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如果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则能够帮助个体成功对抗逆境,从容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快速调整心态,减少甚至避免发生攻击等破坏行为。
4.2心理弹性在服刑人员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将心理弹性引入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后,降低了社会支持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且结果显著,所以心理弹性是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验证了研究的假设2。社会支持可以直接影响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产生攻击行为的倾向越少;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从而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社会支持越高的服刑人员心理弹性越高,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以上结果表明,当服刑人员感受到较多的社会支持(比如来自家人、朋友、狱警、狱友较多的关心和帮助)时,会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较快地适应环境,调适自身行为,积极进行劳动改造并配合监狱内的工作,从而减少他们对社会的憎恶感,降低攻击行为。这不仅对监狱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离达到监狱教育的本质目的更近了一步,其本质目的即纠正犯罪人员失范行为,增进其亲社会性,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减少其再犯罪率。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以服刑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攻击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2)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5.2建议
(1)应该重点关注暴力攻击类型的服刑人员,因为就本研究来看,暴力型犯罪的服刑人员人数较多,所占比例较大,而且暴力攻击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较大,更应该引起关注。
(2) 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攻击行为,所以可以通过亲情帮教来提供社会支持,防止家庭成员之间冷漠,与服刑人员相处时间比较长的监狱民警也可以多进行人性化关怀,既要讲法度也要有人性温度。社会支持是影响服刑人员再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家庭和监狱的多方面努力,可以更好地帮助服刑人员稳定情绪,感受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3)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这说明如果服刑人员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较少,会影响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心理弹性,从而增加攻击行为或再次暴力犯罪的可能性。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加强对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建立健全监狱内的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升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议在进行监狱管理工作时,应对服刑人员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其心理弹性从而减少或避免攻击行为的产生,进而帮助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能够更加积极地接受改造,并且在回归社会之后可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真正达到监狱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