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司法 > 正文

智慧矫正赋能社区矫正边际协同探索

时间:2024-12-26 14:01:24   来源:浙江省衢州市司法局

[内容导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司法部《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指导...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司法部《“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要求,衢州市司法局结合“浙闽赣皖”接边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现实所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过程的升级改造,形成“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信息化新格局,打通省际接边社区矫正工作协同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社区矫正工作跨越式、融合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需求分析

  (一)提升边际城市治理新格局的趋势

  衢州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南接福建省南平,西连江西上饶,北临安徽黄山,东与浙江省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属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中心城市。四地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有着紧密的交流互动,人员流动交流频繁,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生活需要来往频繁,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变革动力,亟需以四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探索建立社区矫正跨区域协作机制,共同搭建协同平台,不断拓宽协作领域,化解跨区域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难题,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二)增强跨区域监管和帮扶的需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市、县。确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的,应当经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受委托的司法所批准。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的正当理由是指就医、就学、参与诉讼、处理家庭或者工作重要事务等。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的意见》的要求,优化刑罚执行环节司法措施,为接受社区矫正的民营企业人员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便利,简化批准流程。社区矫正机构基于“六稳”“六保”可以批准涉民营企业社区矫正对象因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经常跨居住地以外的市、县活动的申请。受限于跨区域数据壁垒,如何提升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活动期间的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以智慧矫正应用建设为抓手,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跨区域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工作水平,满足边际城市社区矫正审前调查、执行地变更、异地协查协管、应急联动指挥和区域优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工作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二、建设思路

  为贯彻浙江省司法厅“智慧矫正”总体要求,衢州市司法局依托省级浙里社区矫正应用基础,立足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特色,聚焦当前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痛点、难点和需求,坚持一盘棋原则,按照“1213”的总体架构,构建智慧矫正应用,满足日常监管和教育帮扶的基础上,探索推动接边区域社区矫正执法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助力个人和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其中:

       

  平台系统架构

  “1”大应用,即构建跨区域智慧矫正应用,满足本地监管和帮扶需要,同时兼顾区域协作的信息交互平台。

  “2”类群体,即社区矫正对象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

  “1”个驾驶舱,即综合指挥驾驶舱,兼顾数据汇总和指挥调度的需要。

  “3”类场景,即边际协同、风险研判和教育帮扶特色场景,满足社区矫正跨区域业务协作,增强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提升社区矫正教育帮扶精准度。

  三、建设内容

  按照“省级统建、市级拓展、区县复用”的总体要求,衢州市司法局加强创新驱动,依托浙江省浙里社区矫正应用基础,构建了衢州市四省边际协同应用。应用围绕解决基层业务痛点、难点和社区矫正跨省协作业务需要,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促进业务协作,加强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一)边际协同场景。

  结合衢州市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定位,加强与江西上饶、安徽黄山和福建南平社区矫正数据对接共享和线上业务协作,开展调查评估、执行地变更、异地协查协管等跨区域协同管理,通过机制共建、标准共享,实现社区矫正互通“零距离”和“零时差”。

  (二)风险研判综合预警场景。

  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融合多跨数据资源,横向打通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委等部门数据,采集汇集风险线索,结合平台业务数据、定位位置信息采集、无感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大数据决策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精准管控,实现社区矫正对象风险“预警、分析、处置、反馈”工作闭环管理,有效预防脱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同时,针对外区域来衢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全方位核查,更好地协助管理和异常信息反馈,实现跨区域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教育帮扶场景。

  集成各地优势特色教育帮扶资源,如:场地资源、师资资源、内容资源、教育资源、就业创业资源、心理服务资源等,构建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应用,通过对人的多维分析,实现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教育学习、公益活动等的差异化,同时创新融合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工作闭环,实现教育帮扶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四、应用场景功能

  (一)增强社区矫正风险管控力度

  当前,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责任集中于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受限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比不足和监管教育能力的缺失,难以实现超前预警。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管控相对滞后,如:不假外出、人机分离、违法犯罪和外出请假期间异常警情等风险情况,往往是事后情况的复盘和结果的处置。通过智慧矫正应用的建设,提升社区矫正的监管水平,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区域协同,归集社区矫正对象潜在风险线索,运用大数据模型,精准分析研判,强化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事前预警能力,将风险处置于微末,将隐患化解在基层。

  (二)提高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准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社区矫正机构根据需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法治、道德等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悔罪意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应当根据其个体特征、日常表现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因人施教。目前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工作主要以在线学习、集中教育、公益活动、个案辅导等形式展开,受限于教育资源的储备资源量和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且需要兼顾其他司法条线和乡镇工作,无法实现个性化精准矫正。共建共享跨区域优势特色教育资源库,涵盖各区域特色音视频资源,心理服务资源、专业社会力量资源、场地资源等,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多维度分析,建立精准档案画像,结合算法模型,实现教育帮扶工作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三)减轻基层工作人员“指尖负担”

  传统的日常监督、教育帮扶等核心任务往往存在多平台并行操作模式,不仅给社区矫正对象带来了使用上的困扰,也无形中加重了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的“指尖负担”。为积极响应《关于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衢州市司法局整合现有社区矫正多个平台的应用功能,打造统一、便捷的登录入口,实现操作界面的精简与高效,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流畅便捷的服务通道,大幅度减轻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数字化操作压力。

  五、应用成效

  (一)边际协同探索应用。

  “边际协同”应用平台启动运行以来,有效地回应了社区矫正对象因工作生活需要而日益增长的跨区域流动监管需求,开创了一条跨地域监管的有效路径。该平台通过强化区域间的协作与协同效应,不仅确保了社区矫正对象在享受出行自由的同时仍处于有效监管之下——“既走得出去,也管得住”,还成功打破了地域限制的枷锁,促进了执法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整合与共享,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管与帮扶模式注入了创新活力,有力支撑了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目标。自今年初至今,衢州市已顺利审批超过720人次的因私外出申请,未发生一起违规事件,充分彰显了平台在保障社区矫正对象权益与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显著成效。

  (二)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构建了一个针对社区矫正对象行为举止、心理状态的综合性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快速识别并预警包括心理健康异常、不假外出异常、人机分离异常等风险的监测预警。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社区矫正风险筛查5600余人次,有效监测预警不假外出、人机分离等异常情况800余起,增强了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三)精细化教育帮扶应用。

  据每位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重点、犯罪诱因、犯罪类型、年龄段、管理级别、矫正时长及个性化标签,实行了分类教育和定制化矫治。目前已实现精准在线学习、集中教育、公益活动、心理矫治等内容的常态化全覆盖。应用上线以来,已动员社会专业力量举办了超100场团体辅导讲座,完成了针对300余名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体咨询辅导,体现了教育帮扶的精准化和社会参与的广泛性。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