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专题
时间:2023-08-01 10:23:16 来源:何俊峰 李曼 关影 韩婷婷
[内容导读] 2022年,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再次肆虐祖国大地,极大的影响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亦提出了巨大挑战。吉林省女子强制隔
2022年,变异后的新冠病毒再次肆虐祖国大地,极大的影响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亦提出了巨大挑战。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吉林女所)在深入推进智慧戒毒工作发展的同时,迅速有效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防疫政策,形成“平台与防疫方案共享,系统与防疫管理共治,数据与防疫措施联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夯实基础,整体管控,确保场所防疫安全的情况下,吉林女所聚焦智慧戒治,将各个平台紧紧围绕四区五中心工作,强化集“云扫描”“云评估”“云矫治”“云课堂”“云探访”五部分为一体的“云戒治”系统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戒毒业务深入对接,确保在新冠疫情笼罩下的戒毒人员能够以良好心理应激水平参加戒治是新的探索。
一、研究现状
(一)“云戒治”应用现状
智慧戒毒是一项“系统工程”,司法部“智慧戒毒所”示范单位称号的取得没有停止吉林女所“数字法治、智慧司法”的发展思考。在积极防疫抗疫的同时吉林女所不断深化智慧戒毒建设,优化智慧安防、智慧物联、智慧管理、智慧数据等多个平台,做强最小单元,以“平台+”模式,组成“云系统”,服务于四区五中心工作,重点突出,精细化作用于戒毒人员,让原本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智能设备、科技手段,在无接触、防疫好、人力少的条件下精准完成。
(二)心理应激反应研究现状
现代应激理论将心理应激的定义为: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心理应激水平低下可能会表现出抑郁、焦虑、恐怖以及睡眠饮食不佳等适应问题。高墙内的戒毒人员接收外界信息时比较单一、且静态管理、防疫要求、疫情信息多变等因素极大影响戒毒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不良情绪多发。目前基于智慧戒毒对戒毒人员心理状况进行识别处理在起步阶段,大多是将其作为评价戒毒人员阶段性戒毒水平的统计分析手段。对于新冠疫情下,智慧戒毒中的各种技术和手段作用于戒毒人员,缺乏研究数据和干预功能上的拓展。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基于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探索通过“云戒治”识别戒毒人员身心变化的有效性,掌握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研究有效干预方法,确保戒毒人员心态平稳,积极戒治,维护场所安全稳定。以期为智慧戒毒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与现实借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研究过程
对吉林女所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286名戒毒人员开展调研。通过“云戒治”系统进行识别筛选和干预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识别筛选
1.云扫描。
智慧物联平台已经实现了生物智能识别管控的精细化。利用人像、指纹等生物识别的唯一性、可靠性、活体认证等特点实现对戒毒人员数量信息准确、实时、主动采集。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传感技术、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实现对女所内戒毒人员的流动管理、测量体温、清点及分布管理。同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戒毒人员一段时间内面部表情和情绪变化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和深度学习,广泛而准确地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筛查,初步发现77名存在明显心理问题可能的戒毒人员,主动而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避免其由于疫情等原因,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而造成严重后果。
2.云评估。
依托“吉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综合业务工作平台”开展诊断评估,平台自动核算和获取戒毒医疗、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各中心业务数据,对戒毒人员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行为表现、社会环境与适应能力进行智能化分析,对286名戒毒人员的评估,系统发现103名戒毒人员存在不同程度心理方面的问题。
(二)干预研究
通过识别筛选出48名心理应激反应较为强烈的被试戒毒人员,所有被试均符合 DSM—IV的诊断标准,已经进行脱毒治疗三个月以上,排除严重疾病者、重症精神病者以及被毒品过度损伤神经系统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名被试,并对其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同质。
1.云矫治。
(1)被试佩戴便携式生物反馈装置,以便智慧戒毒系统监控其实时生理指标并上传数据。
(2)实验24名成员运用可以直观感受的心理矫治云平台进行每周一次,共四周的心理应激反应的智能化干预,见表1,对照组24名成员则只进行线下有关心理应激反应训练。
(3)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后期测试并分析结果
2.云课堂。
通过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借助司法部戒毒管理局“个十百千”教育戒治工程,创新教学模式,开启线上、线下双驱“云课堂”智能教学,统筹线上、线下两大空间,开设符合疫情要求的小班授课、单独授课、分期分区授课,特设疫情防控专题讲座30余课时,专门讲授疫情防疫的心理学常识、应对方法和体能训练等知识,多渠道增强戒毒人员的认知能力,改善戒毒人员的焦虑心情。
3.云探访。
坚持新的互联网发展思维模式,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为主导,打造“四纵五横”功能模块,形成流程化运行、智能化操作、一体化集成、移动化应用体系。可以为戒毒人员和家属提供线上预约探访、电子书信、远程视频探访等便民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为疫情停止戒毒人员探访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所有数据由“云戒治”系统结合SPSS25.0进行差异性检验,测试均采用scl-90进行测试,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确定组间和组内差异,P<0.05 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一)结果分析
1.疫情下,“云戒治”系统对戒毒人员心理应激现状研究。
通过数据显示,戒毒人员心理应激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年龄越小的戒毒人员在抑郁、焦虑、恐怖、生活及总分上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P<0.05),年龄在41岁以上的戒毒人员在除焦虑外的其他因子及总分上心理应激反应也较为强烈;在强戒次数上,强戒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戒毒人员其心理应激反应显著强于首次强戒(P<0.05);戒毒人员的文化水平对其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显著,具体表现在文化水平越低其心理应激反应越强烈(P<0.05)。
2.“云戒治”系统对戒毒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干预研究。
对干预前后的心理应激水平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心理应激水平前后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差异性不显著,说明被试同质,可以选用其作为干预研究被试。
(2)实验组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在“云矫治”、“云课堂”、“云探访”干预后几个因子及总分的均分显著低于前侧均分。戒毒人员心理应激水平普遍提高,抑郁、焦虑、恐怖、生活等方面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3)对照组在使用传统干预方式进行干预后,戒毒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无明显差异。
(4)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除抑郁因子外,其它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此项结果说明运用“云戒治”系统对比单独只用传统方式进行干预更有效。
(5)通过分析生物反馈便携采集仪采集的生理数据结果,戒毒人员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第1次与最后1次的各项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戒毒人员心理应激水平得到了有效缓解。
(二)结论
“云戒治”系统以最简单且高效的方式对戒毒人员进行扫描、评估、矫治,通过所得数据结果表明,戒毒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在年龄、强戒次数、文化水平上差异性显著。通过“云戒治”系统对戒毒人员进行有关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训练是有效的,极大地缓解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
五、探讨与建议
(一)“智慧云数据”发展构建“新模块”
智慧戒毒注重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云戒治”平台充分发挥出大数据时代的独特优势,客观数据的发掘与应用,极大地缓解了民警工作压力。但有些客观数据无法显现戒毒人员各项指标的纵向发展趋势,所以在未来深入开展智慧戒毒工作的过程中,着力构建高水平、全方位的、连续性的数据库仍是工作重点。
(二)“智慧云干预”拓展发掘“新功能”
戒毒人员由于吸毒经历和较低的文化水平,各项心理特征或指标具有极强的隐秘性,但目前通过“云戒治”系统对戒毒人员心理指标进行扫描、训练仍处初期发展阶段,需进一步结合戒毒人员特征对智慧系统功能进行进一步的发掘与拓展,从而以更加直观,便捷的方式对戒毒人员进行指标训练,提高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
(三)“智慧云戒毒”创新开拓“新局面”
毒品,万恶之源,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戒毒工作需多方联动。“云戒治”系统可以实现对戒毒人员进行客观量化评估,帮助民警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矫治,实现对各种问题的提前预警,从而更加有效地降低戒毒人员的复吸率,强化戒治效果,也可以成为连结公安、社区、戒毒所工作的纽带。在未来,“云戒治”系统的开发与创新要持续前进,戒毒工作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戒毒事业的科学方式,使智慧戒毒在防范和化解公共安全风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中发挥更大价值。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