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治理 > 正文

数智赋能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4-08-05 10:43:18   来源:陶念

[内容导读]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出了战略部署。二十...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出了战略部署。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是关键路径。

  二、城市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由于治理的复杂性和需求的碎片化,当前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业务难协同、边界不清晰、态势感知差等。

  (一)治理业务难协同,缺乏统筹机制

  城市治理业务涉及众多垂直部门,各部门基于自身业务进行系统建设,各业务系统孤立分散,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各部门主要聚焦单一业务领域,应用场景在数据融合、业务贯通、智能决策等方面有所欠缺,缺乏统筹协调调度机制,尚未形成“一体化、跨部门、融数据”的业务治理模式。

  (二)内涵边界不清晰,缺乏标准规范

  城市治理涉及面广,其定义内涵、治理目标、实施路径、场景应用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于缺少统一标准规范的指导与约束,导致各行业厂家产品功能及应用能力良莠不齐,多系统间的融合开放和有效集成能力不足,影响治理成效和区域协同发展。

  (三)数据资源难汇聚,缺乏感知体系

  城市感知数据与不同城市管理部门间业务数据没有打通融合,数据资源尚未实现充分共享,“烟囱壁垒”仍然持续存在,导致感知数据汇通共用水平低,城市治理整体态势感知体验差,未能形成统筹规范、泛在有序的城市感知体系。

  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破解城市治理困局、需要加强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协同治理,构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的城市治理数字化平台。下面谈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城市治理涉及多方面的业务和部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来进行衔接和协调。因此要加强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和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格式、加密方法和共享标准。同时要引导和支持城市治理相关产业的标准规范化,通过高标准建设引领,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数据资源高效协同。数据是城市治理数字化的关键要素,是治理精细化的基础,城市治理数字化要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和数据平台,及时采集、治理、分析、交换和共享开放城市运行的海量数据。但目前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各类数据无法有效关联和综合聚类,为城市治理数字化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需要将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感知数据等多元异构数据融合,为城市治理数字化、精细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是夯实城市数字能力底座。数字基础设施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数字基础设施的优化发展可以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和创新动能。夯实城市数字底座,需要统筹推进网络、算力、感知、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通过构建城市运行感知能力、城市万物智联能力、城市智能决策能力,以“高效处置一件事”为目标,打造“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的数字治理新模式。

  三、城市数智化治理的总体框架

  通过构建全面感知、高效协同、数据共享、智能决策的城市数智化治理框架,(如图所示),解决传统城市感知存在的底账不清、烟囱林立、数据孤岛、感知盲区等问题,实现城市动态精准感知、业务高效协同、场景持续创新,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水平。

      

  图 城市数字化治理总体架构

  基于“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创新协同、安全可控”的设计理念,通过数智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推动形成城市治理新发展范式。整体建设内容采用“1+5+N”的总体架构,具体包括:

  一个基础底座:包含城市感知层、城市边缘层和网络传输层。汇聚城市治理各类感知单元,涵盖监控、道闸、消防、路灯、充电桩、信息屏、电子围栏、管廊燃气等物联设施。

  五大能力中台:包含数据中台、业务中台、AI中台、感知平台和运营平台等能力平台,实现对城市治理的数据汇聚、智能计算、实时反馈。

  N类智慧应用:打造治理高效、服务便民、产业发展、生态和谐的N类智慧应用。

  四、城市数智化治理的典型场景

  1.城市管理

  汇聚城市多源异构数据资源,通过物联、视频和音频联动,赋能构建起城市实时感知的“触手”“眼睛”和“耳朵”,实现对城市全域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科学治理。

  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围绕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城市秩序等公共管理领域,整合城市各类信息和服务资源,充分利用AI、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延伸城市物联感知发现触角,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发现,实现城市多维度、全天候、实时感知与监测。建成城市运行的中枢指挥体系,做到智能感知、自动派单、联动处置、业务闭环。通过对城市运行体征的智能化感知、分析和决策,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迈进。

  2.社区治理

  在社区治理方面,通过智能物联网对社区感知数据的采集,运用深度学习、模糊认知反演算法,人脸识别、火焰识别、车辆识别、分级分色等智能算法对前端感知数据进行实时动态地视频比对和预警分析,发现复杂场景背后的超时、超距弱关联,实现对可疑人员入侵、可疑行为、高空抛物、人群聚集、流动摊贩、车辆违停、电单车入户等重点事件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管、事后分析,从安全防控、消防监管等多维度出发,全方位保障社区居民日常安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3.环境监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共识,面对环保对象种类多、分布广、监测难等业务痛点,通过将监测设备及其系统统一接入,实现图像、空气、污染物等终端设备自动对环境中相应数据进行感知上传,提供数据汇聚接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支撑、3D数字孪生展示与指挥交互,将城市重点区域水生态、大气生态、森林防火生态、智能井盖的生态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实现生态环境的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展示交互和综合指挥的管理闭环。

  4.应急保障

  面对灾害预测不准确、灾害发生看不见、转移逃生不及时等行业挑战,通过建立天地空一体化感知网络,全面接入海量物联感知终端,借助5G网络和智能物联网技术将感知终端与应急场景进行深度融合。

  在应急指挥调度方面,通过可视化实时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了解现场发展态势。通过5G网络快速回传技术,实时回传前端采集数据,后端进行实时分析、智能预警,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五、数智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趋势

  数字化技术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数智化治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数智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在技术、场景、模式等维度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碎片化单场景向融合创新应用演变。通过物联网产生和收集来自不同维度的数据,海量的数据存储于云端和边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加工处理升级人类的认知、思考和决策能力。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合,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接的万物智联智能生态体系,实现不同智能设备间、不同系统平台间、不同应用场景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技术将从单向应用转向融合应用,通过技术融合不断创新,整合各类单一场景应用,全面多维汇聚海量实时数据,实现城市整体智能决策。

  2.技术水平从感知智能向决策智能演变。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兴起,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城市治理数字化已经从最初的感知智能阶段逐步向决策智能阶段演变。在感知智能阶段,城市已经初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系统的搭建和各类智慧应用的落地,通过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可以实现针对特定问题的预警、监测或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决策智能阶段,城市实体数据大模型驱动使其具备自主优化、自主学习、自主进化的能力,通过城市大脑统筹各类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增强对数据信息的加工、理解、思考能力,推动城市从感知智能向决策智能演进。

  3.建设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技术、资金、业务、机制等各类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适配和聚合优化,传统的建设模式依赖政府持续投入,长效运营机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低。随着城市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长效运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日益凸显,需要坚持全生命周期和可持续运营的理念,从构建城市全面感知体系到形成数据治理体系,真正实现“用数赋智”。未来在城市数智化发展中,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现资源整合、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建设运营模式将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多元化政企合作模式。

  六、结语

  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决城市治理难题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和标准的引领作用,鼓励多元参与城市治理,以智慧化场景营造治理数字化生态,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