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专题
时间:2021-09-03 16:31:48 来源:程柏良、李淑琴
[内容导读] 从智慧城市视角浅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摘 要】:智慧城市是数字社会的主战场,为千行百业数字转型提供舞台空间,数字社会演进 的过程中,城市呈现繁杂万象的社会矛盾与风险,市域社会治理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从智慧城 市视角出发,聚焦数字化的生产力、数字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人这一脉络,对各类社会矛盾开 展浅析,对社会矛盾的内生性做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应对视角。
【关键词】:智慧城市 数字社会 市域社会治理
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近期,习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题为“把握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文章【1】,系统全面论述了我国在新时代所面临 的挑战与机遇。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至今已历经近十年,从 2012 年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启动,到网信办、发改委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 会”【2】,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深入到城市信息模型阶段(CIM)阶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启动。
城市是各种要素的汇聚之地,是承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核心主体,数字基础、智能中台、智慧 应用是智慧城市的概念体系核心,城市为各类行业提供了发展舞台空间,而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 汇聚成数字社会。就智慧城市切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可从数字化的生产力、数字化的生产关系、 数字化的人三个维度浅析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数字化生产力视角下的挑战
从农耕铁器时代到工业机械时代,从电气自动化时代进入数字智能化时代表明,人类生产力的 发展犹如加速度,每一次生产力的跨越发展都对社会运转带来巨大的挑战,可以聚焦为人口、能量、 信息三维视角来看待这一挑战,人口规模大小、物质交换总量多少、信息传播时效是衡量一个城市 文明的核心要素,代表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所达的高度,体现了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个体在面对高速前进的生产力时,会有明显的顿挫感,个体无 论在体力,智力上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技术进步的平均增量无法赶上社会技术进步的平均总增量,另一方面是社会技术进步的单点突破往往带来某些产业链的整体溃败与解体。这两个方面导 致个体在应对生产力加速前进时,有着巨大的焦虑感、危机感,而当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 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加速演进的数字化生产方式正在驱使个体适应数字化转型时代,社会整体 从工业经济循环圈迈向数字经济循环圈,当前机器换人、无人物流、自动驾驶可视为数字经济循环 圈不同切面所展现的经济赛道。社会数字化转型伴随着一些列社会舆情关注事件,比如网约车、外 卖都体现了具备一定教育程度的个体,一方面受到数字化生产力驱使,离开旧的生产体系,携带生 产资料加入新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个体又凭借数字化生产力的便利获得新的生存机遇。就广义 而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巨量个体应对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大规模群体就业将不在犹如 工业时代所呈现的长周期、高稳定、集中化的就业特征,而工业时代所建立的社会培训与福利稳定 体系对应到数字时代而言,新的社会培训与福利稳定体系而远未成型。
今天的中国,城镇化率超过 60%,人口越发向城市集中,维系社会运转的能量消耗日益增长, 城市内外物质交换愈加复杂,保障各类交换环节,储运节点的稳定安全可靠也非易事,信息传递已 经完全数字化即时化,这使得个体焦虑感、危机感极易引发共振与共鸣。加速前进的生产力驱动社 会不断高速运转,社会矛盾呈现高密度、快速累积,多利益主体纠缠等特征,犹如农耕转向工业的 过程一样,部分人群没有成功进入工业经济循环圈,人类在适应工业社会运转过程中,也面临巨大 的矛盾挑战,比如流水线简单重复性劳动对人的压抑、生态保护、个体原子化等困境。同样,不是 所有的个体都能成功应对社会数字化转型,都能成功融入数字化经济循环圈,这就给市域社会治理 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就个体事件而言,可以表现为生产事故,校园暴力砍伤、网约车人身安全,外 卖食品安全,快递过劳死、数据滥用、网络诈骗等等社会治理难题,而实质隐含的是市域社会治理 以有限的力量应对无限风险因素、以常态化监控应对难以预知突发事件的困难局面。
二、数字化生产关系视角下的挑战
每一种生产力都将塑造其特有的生产关系体系,比如,农耕所对应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宗 族乡绅制等等,工业所对应的科层制、契约制等等,个体既受到生产体系的约束,也得到其保护, 个体依托于此,调和自身与社会的矛盾,包括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组织,个体与集团,个体与国家, 个体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矛盾。
回顾城市化发展道路,发达国家首先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然后是第三产业接棒发展推动城市 化,再信息化推进城市智慧化,其城市化表现为工业化发展的自然演进结果。我国是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交织在一起推动城市发展,呈现出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特征。比如,珠三角区域 城市化的内在路径为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外在表现特征为城中村,镇街经 济形态,与此同时,微信支付、网络购物、外卖、共享单车等数字经济新业态遍布城市镇街巷道。 新时代下,一方面,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全最大的工业体系,发展从工业化视角提高到数字化视角, 另一方面,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所引发的各种城市疾病和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所带来的期盼,不同于过往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建设模式的路径依赖与语境模仿,我们需要走出一条城市发展的新道 路,这种新道路体现在对各种资源的整合供给与分配能力。
今天,传承数千年的三国演义江湖处事及源自孔孟的礼义仁智信的社会整合模式依然影响深远, 调节着社会运转,也有源自西方工业化而来的市场化契约,个体自由之模式的整合模式,但适应数 字化文明的生产关系体系还处在探索期。
21 世纪的前 20 年,互联网已经展示了三种社会化资源整合能力,一是摩尔法则,即集成电路 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每一美元所能买 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 18-24 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在算力的成 本方面是日趋下降的;二是吉尔德定律,即主干网带宽的增长速度至少是运算性能增长速度的三倍, 揭示了网络成本必然下降的内在原因,云经济方兴未艾;三是迈特卡夫定律,即网络的价值与网络 使用者数量的平方成正比,阐述了信息传播成本随着用户数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的内在原因,揭示了 平台经济的力量。如果说农耕时代围绕土地兼并,以土地为生产要素的核心,立足耕战构建皇权与 士人为主体,以儒释道为框架的资源整合模式,工业社会围绕利润的扩张,资本的增值,以资本为 生产要素的核心,依托股市构建技术、律师、商务、媒体、资本的资源整合模式,那么信息化将围 绕数据获取与增值,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核心,构建起数据+算力+算法的资源整合模式,必将实现 数据资产化、证券化,不断将大规模陌生人群合作,社会资源高效配置带入数字化洪流之中,进而 引领各行业领域变革,推进数字化社会的成型。
智慧城市是数字社会的主战场,一方面,各种社会资源涌入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伴随物联感知、 数字孪生、城市信息模型建设的智慧城市,使得城市规模的中枢神经系统将有望得以成型,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组织可以形成更高层级的感知系统,感知和中枢神经将推动人类社会组 织形式发生巨大改变,这将引发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犹如工业社会组织结构取代农耕社会组织结 构,或许数字化社会组织结构亦会同样如此。工业社会的发展经历了诸多挑战,在国外,1720 年英 国爆发南海泡沫,工业大规模生产带来的产能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1952 年伦敦烟雾事件,苏联军 工联合体推进重工业而导致轻重工业失衡。在国内,我们在农耕进入工业社会,也历经一些列艰难 挑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工业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建设、生态破坏等等。仅就目前智慧城市建 设来看,历经近十年,而能够持续正循环,非政府全额投资建设而成功运营的项目屈指可数,各类 互联网跑马圈地引发的泡沫,2015 年的股灾,P2P 诈骗,币圈圈钱等等乱象频发,给社会治理带来 诸多难题。中央提出需要树立底线思维,中央政法委指出,不能将市域社会治理等同于基层治理, 也不能把基层治理的做法经验直接简单套用于市域社会治理【4】,盖因不断演进发展的数字社会,肯 定不是直线前进的,在波浪螺旋式前进过程中,数字化亦会遭受挫折,引发巨大社会风险。
另一方面,适应数字化社会的生产关系正在萌芽进化,在农耕,工业时代所赖以成型,习以为 常的生产关系体系来调节数字化社会的矛盾将未必完全适用,比如,数据立法、平台治理、数字货币、灵活就业、虚拟资产、版权切分溯源等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新事物发展所产生的社会 矛盾给社会治理,调解各类矛盾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此,中央政法委在市域治理现代化中提出,把 “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在实践中,上述“五 治”方式如何更有效践行并适用于数字化社会,对市域治理现代化提出了诸多挑战,需要在工作形 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手段等方面从数字化生产关系体系这一更高视角看待这一挑战。
三、人的数字化视角下的挑战
数字社会,人的数字化是核心,数字化转型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于数字化,更不是资本的 数字化,现实中,有时候我们会将这一问题本末倒置,比如,摄像头变成了罚款创收工具,大数据 成了杀熟利器,平台垄断阻碍创新。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的 推动下,未来,人机一体、芯片入脑、意识上云,将不仅是电影小说出现的场景,碳基生命迈入硅 基生命也可预见。这对人类而言,是从未有过之的挑战,将在伦理、思想上引发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而人的数字化本质是适应数字化社会的思想及其意识。建构在农耕、工业时代的各种思想意识将面 临全新的挑战,在新一轮数字时代,那个国家能够诞生与数字生产力匹配,数字生产关系有效整合 社会资源的数字文明意识,并将其推广覆盖更多人口,将是本轮数字竞争时代的获胜者,国家如此, 城市竞争亦是如此。当前以深圳为龙头的大湾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以雄安为新模式的京津 冀都体现了这种竞争切面,未来我们 “一带一路”的成功与否也在于能否将更多人口、资源带来我 们的数字化循环体系,并建立共同体意识,这也是我们超越西方工业文明话语体系下,开辟数字文 明,催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中国大地,智慧城市建设还将持续很长一段,而市域社会治 理理应从数字文明意识的高度来考量各种社会重大风险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绿色、协调、 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创新伴随对现有秩序结构的打破,需要土壤承载多元异构元素的组合, 创新一方面是新动能,另一方面是具有高度试错风险的,比如对于数字经济的创新,既要监管也要 扶持培育发展。绿色要体现生态价值,生态经济循环,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要推进碳经济发展 模式。协调要注重私与公、法与礼、城与乡、行与信、义与利等各类社会纠纷,共享要推进共建、 共治、共益、共识,比如数据开放授权体系、数据确权、使用、共享收益及其分配都是新的治理难 题。开放意味着在迈入数字社会中,不断整合全人类的各种成果,并吸收转化为自身特有的体系力 量,当前,我国过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种 大开大合的战略转化过程中,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与挑战。上述新五大发展理念,将在城 市发展建设中给市域社会治理提出新挑战、新任务,而从数字文明的视角看待这一挑战,便是把握 了时代脉搏,切合现代化的需求主线,也将更好的发动社会大众,多样化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市 域社会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政法系统,政府公权力体系。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其作为数字社会演进的主战场,必然面临诸多社会矛盾, 也给市域社会治理带来了新任务、新机遇,在具体工作中,辩证系统地把握数字化的生产力、数字 化的生产关系、数字化的人这根主线,将有利于我们跳出繁杂万象的各类矛盾,使得我们既能做到 服务于社会的治,也能服务于对数字文明培育的梳理,走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 化之路。
[1] 习近平.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1-6.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2017.
[3] 陈一新. 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8(8):3-6.
[4] 陈一新. 着眼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市域 打造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 现代化试点第一次工作交流会上发言,中央政法委长安剑,2020.10.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