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治理 > 正文

突出“四个坚持”提升治理能力 以智慧化创新实践推进平安中山建设

时间:2021-09-17 11:54:29   来源: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委政法委 宋伯陶

[内容导读]  突出“四个坚持”提升治理能力 以智慧化创新实践推进平安中山建设

  一、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中山区作为大连的中心城区,在积淀了百年深厚历史底蕴和 40 余年改革开放成就的同时,也面 临着具有普遍共性的小区域均衡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问题。近年来,中山区委、区政府以人民群众满 意为根本,以智慧政法发展为基础,加大研发和推广使用力度,形成了以政治引领统筹推进、智慧指挥统筹协调、区域治理触角延伸、特色项目多点开花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纵深发展新格局,连 续七年获得“辽宁省平安示范区”荣誉称号。

  (一)坚持以政治引领形成市域社会治理整体合力。

  实现社会平安稳定,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2019 年 10 月,区委书记王守宇同志带领全区围绕 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找到了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有效路径。 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分解市域治理任务 215 项, 从组织建设、人员管理、机制运行、信息化保障等 4 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市域治理的整体合力。

  (二)坚持以智治支撑提高指挥调度处置能力。

  以区、街、社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枢纽,升级打造“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支撑+多部门 智慧应用”为基础框架的中山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中心平台对内联接全区 6 个街道、 32 个区级职能部门,统一指挥、联勤联动,使社会治理的指挥、调度、处置、考评更加快捷精准。 《“最强中山大脑”给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个样”》入选 “2020 年度辽宁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 创新”项目。

  (三)坚持以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微治理”能力。

  将全区划分为 261 个网格,配备 548 名网格员,打造“一员巡网、一网统管”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建立单一事项处置小闭环、部门联动监管大闭环的“两个闭环管理”模式,网格员通过 app 移动端 搜集民情信息,区涉民涉企诉求管理中心实行统一归集、统一分拨、统一督办,确保将市域社会治 理工作有效延伸至基层网格。

  (四)坚持以特色项目工程提升破解难题的能力。

  近几年来,区委政法委牵头,着眼解民忧纾民困,大力推进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特色项目, 累计投资 330 万元,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特色 75 个,受益居民达 5 万人。紧盯影响群众安全感 的难点问题,推出幸福示范楼院创建项目、安装监控防高空抛物项目、高层楼宇消防安全项目、平 安护校队项目、中小学教师、政法干警心理健康服务项目。

  (五)坚持发挥平安志愿者的重要作用。

  3276 名居民自发组建 89 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涵盖治安巡逻、邻里互助等 20 项内容, 常态化开展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全区 15968 栋出租房屋管理。及时复制推广有效经验,发挥特色项 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解决了一批社会治理的顽瘴痼疾,补齐了社会治理短版弱项,工作经验在《长 安》杂志、《法治日报》、《辽宁日报》、《辽宁法制报》宣传报道。

  二、智能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中山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统筹了基础信息、网格管理、维稳防范、矛盾化解、即时 指挥、视频会商六个子系统,通过集成运用,汇聚各方资源与智慧政法深度融合,实现了“各类要 素实时有效掌控、各种风险点可视化管理、各部门全方位联动”三大功能,为加速我区市域社会治 理现代化进程提质赋能。

  (一)“一张网”即时排查稳控

  依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平安网格及三级综治信息平台,通过“贴标签”方式,将信访 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九类重点人的历史背景、现实表现等即时 掌握,并进行精准地图标记。

  (二)“一张图”可视化即时指挥

  通过地理地图、2700 余个高清探头、GPS 定位等直观手段,对全区 63 个重点地区及重要点位即 时监控、可视化管理和图层叠加分析,进一步增强前端态势感知力。适时启动即时指挥系统,及时 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有效实现公共安全资源“一张图”可视化即时指挥目标。

  (三) “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

  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平台,汇聚区信访局、区司法局等 24 个单位的上报信息,结 合涉民涉企服务中心数据,通过重点人群、重点事件汇总的业务列表查询,精准分析可能影响社会 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适时启动视频会商系统,在线即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隐患,有效实现各部门 全方位联动“一站式”解决矛盾管理目标。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牢牢抓住人民群众满意这个根本,不断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号召力。 党建引领直接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成效,是平安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牢牢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结合 起来,不断增强平安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基层党建上下功夫,突出政治功 能和组织力,把平安建设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辖区群众搞好服务、多办实事、破解难题作为社会稳定的落脚点。

  在新时代 ,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政治安定、社会 安宁作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基、和谐之本,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 会矛盾的产生,着力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三)必须在理顺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形成市域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平安建设基础在街道社区,核心在体制制度创新,围绕解决“人、财、事”“权、责、利”和打 破“条块”关系等核心问题,把机构职责调整优化同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统一,厘清职责权限,整合 资源,理顺机制。探索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稳定工作体系,做到上呼 下应、上下协同解决问题,构建全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和统一的民企诉求调度指挥体系。

  (四)必须坚持技术创新,着重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系统信息化水平。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和大数据信息共享优势,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技术瓶颈,创新基层 台理工作机制,促使互联网与平安建设的深度融合。探索城区运行“一网统管”,注重顶层设计,补 齐短板弱项,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更大力度推动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

  (五)必须注重广泛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管齐下、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从中山区实践来看,广大群众中蘊含参与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力量。坚持“党建 带群建、群建促稳定”的工作模式,始终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志愿者参 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为基层治理注入多元力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社会 平安稳定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