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治理 > 正文

以科技支撑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时间:2023-10-13 11:01:36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公安局 寇志光 吴帅

[内容导读]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科技支撑是指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统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数据的集成运用,分析不同群体的社会治理需求,解决由于各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社会治理需求不尽相同的问题,并通过对治理数据的实时分析,为社会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当前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提高了社会基层治理与运行效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

  一、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实现数据共享

  一是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例如,2020年2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通过乘客电子支付记录、现金支付人员乘车轨迹和载客里程明细等大数据分析结果以及行病学调查报告,迅速确定出租车驾驶员万某某的密切接触者,共追踪到出租车司机万某直接密切接触者26人以及在呼和浩特市的乘客124人,共计150人。

  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风险因素,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智能化地进行自动比对、分析、研判、生成报告并预警,精准分析风险、传达指令、指导落实。例如,今日头条的“头条寻人”通过大数据分析推送,整理更新有关信息,联合各地发布寻找与确诊患者同乘交通工具的乘客;铁路12306启动应急机制,利用实名制售票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

  三是加强合作、多方参与,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推进同各相关行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例如,相关技术公司从疫情实际防控需求出发,研发了“流动人口自助登记系统”、“道路卡口自助登记系统”、“场站自助登记系统”、“居民小区进出人员自助登记系统”等登记系统。这些“线上”自助登记信息系统便于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群众的流向,有针对性的加强防范,提升了防控工作的效率。

  二、坚持面向科技治理,不断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模式

  未来的社会治理是面向科技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

  (一)聚焦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

  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实现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加快一体化社区信息服务站、社区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以简化公共服务办理程序、方便居民事项办理为目标,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社区”运营模式,形成政府、居民、服务商、运营商等紧密连接的社区服务产业链,借助移动终端APP、社区论坛、微信公众号、网站、便民服务查询机等渠道,让居民能够快捷获取各类社区民生服务资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完善网络协商和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渠道;加快完成服务全面数字化,以服务“码上办”为抓手,全面贯通社区治理“码上协同”,统筹推进“互联网+服务”,打通各级公共服务流程;梳理打通社区居民需办理的计生、社保等业务,实现业务电子流转、多级联动,公共服务事项“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作、管理全程监控”,实现“事在网中办”。

  (二)夯实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

  推进“市、县、镇三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中心”和“雪亮工程”三位一体建设;强化智能应用,主动探索网上行政服务、远程提审等非接触式业务,将机器人语音自助服务等成熟的技术引入户政、出入境窗口服务,提升服务效能。

  (三)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拓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减少治理的死角和盲区。完善立体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城乡统筹、网上网下、人防物防技防三防相结合和打防管控为一体的“大防控”格局;对社区治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社区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打通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畅通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利用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实现服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促进业务协同办理,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

  (四)以科技为手段不断激发治理效能

  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深化“互联网+社会治理”探索,以“互联网+”驱动矛盾化解、风险预警、网格管理等模式创新,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运用于社会治理,用科技手段对矛盾风险做出定性、定量地分析和预警,不断提高在社会治理中运用科技的水平。构建覆盖全辖区的视频监控骨架,对辖区视频监控平台不断进行升级扩容和整合联网,努力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视频图像信息联网应用;在必要的地方安装防高空抛物摄像头,加强对高空抛物的监督和高空抛物事件的责任倒查;深度运用视频监控、电子围栏、自动识别等信息技术,对进出小区的人员、车辆进行抓拍,将小区的人、车、房等多种数据关联汇聚,自动生成态势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小区内部及周边的异常现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人、车、视频、案事件等进行多维数据碰撞分析并建立高价值分析模型,实现数据汇聚和数据应用;有效整合手机、车辆、人脸识别、快递物流、网吧、旅馆等各类信息数据,做到对“人、物、地、事”的研判分析全覆盖。

  (五)以“五大攻防体系”实现“立体化、信息化、社会化”防控

  赤峰市公安局制定了以“生物技术、雪亮乡村、网格治理、智慧巡防、玉龙天网”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攻防体系”,以管好“人、地、事、物、网”五大基本治安要素为重点,打造了“要素管控”新模式,从智能到生物、从乡村到城市、从网上到网下、从静态到动态,实现了“立体化、信息化、社会化”防控。

  一是从根本上管住“人”。以“一标三实”实施精准管控,以“生物技术”实施多元管控。专门成立“人口信息管理中心”,建设“人口大数据综合管控平台”,研发专用APP应用程序。

  二是从机制上管住“地”。突出“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创新建立全市“大保安”框架体系,建立物流寄递行业、易制毒行业、物业管理、出租车团体等协会;健全完善了危爆、保安、旅店业、特种行业等平安协会,推广了自主研发的“网上平安志愿者”系统,全面构建具有赤峰特点的“治安同心圆”。

  三是从源头上管住“事”。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村+民+亲-事”矛盾纠纷化解模式、“亲情式”、“友情式”、“乡情式”疏导模式等被广泛应用,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防控风险、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打造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是从基础上管住“物”。推进民爆物品管理信息化,在散装汽油管控方面,推行了链条式散装汽油管理系统。在枪支弹药管控方面,建立“四级承诺书”信息制度,实行了智慧管控模式。

  五是从系统上管住“网”。以“玉龙天网”“三纵三横”构架,打通部厅市三级数据平台,打通公安、互联网、社会三方资源,构建覆盖全体网民的全息档案。

  社会治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从过去的碎片化逐渐转变为如今的网格化。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构建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系。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