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治理 > 正文

智慧治理:网络暴力的技术防范与法律规制

时间:2023-10-17 14:48:33   来源:芦猛 刘鸣筝

[内容导读]    【摘 要】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发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考虑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与成因,应从技术防范和法律规制两个方面入手,提

  【摘 要】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发生,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考虑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与成因,应从技术防范和法律规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对网络暴力的治理效率。具体来说,包括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事先预防、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动态监测、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保障常态;加大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的力度,出台针对网络暴力专项的法律。网络暴力的长效治理作为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增强智慧治理的能力,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智慧治理;网络暴力;技术防范;法律规制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社会公众的信息渠道和社交平台日益拓展,个人话语表达方式逐渐多样,信息传播不断开放自由。但是网民在观点和情感表达的过程中不乏产生“键盘侠”现象,网络暴力问题愈加凸显。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为网络社会治理敲响了警钟,针对网络暴力,需要借助技术防范和法律规制的双重力量,以实现对网络暴力的智慧治理。

  一、网络暴力的危害与成因

  今年年初,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在微博发布了“生来即轻,还时亦净”的长微博后,在三亚吞食大量的抗抑郁药自杀身亡。网络暴力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致使刘学州自杀的重要诱因。在此之前,德阳女医生遭受网络暴力后自杀案和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都是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热播剧《开端》等也让人们对网络暴力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一)网络暴力的危害

  网络暴力对个人而言,轻则影响其正常生活,重则会导致被攻击者的社会评价降低,人格权与信息权受到侵犯,乃至人身、财产等权利受到威胁。从目前具体网络暴力事件来看,网络暴力往往是网民在未知事情全貌的基础之上,擅自主观臆断,对片面或经过加工的所谓事实妄加评判,出于自身朴素的正义观,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甚至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趁机“煽风点火”,编造谣言和虚假信息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个别网民通过“人肉搜索”等非法方式获取相关特定公民的隐私信息,给当事人带来困扰和精神损害。网络暴力对于社会来说,无端的谩骂和严重的戾气污染网络环境,破坏网络空间的良好公共秩序。针对特定社会群体的网络暴力,以及宣扬社会仇恨和极端思想的行为容易影响网络舆论生态,诱发群体性事件,扰乱现实的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的成因

  首先,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网民在网络上处于相对匿名的状态。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网络对公众来说更偏向于“后台”,可以表现出自发性的主我。因此,部分网民在网络上缺少理性的思考,倾向表达较为感性的观点,甚至想要借此宣泄自己内心的压力和情绪。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络空间,网民容易陷入“沉默的螺旋”,舆论转向多数人的观点。同时,网络上博主“大V”等意见领袖的声音也会左右网民对事实的判断,部分“营销号”为博人眼球故意带节奏,使网民盲目跟风,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其次,当前我国没有针对网络暴力系统化的专门法律,有关网络暴力的规定只是比较零散的出现于刑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范中。相关法律的不成体系造成网络暴力的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民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对“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的认识不足,造成网暴现象的愈演愈烈。

  二、网络暴力的技术防范

  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新浪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平台等为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透明,陆续显示用户发布内容时的“IP属地”。这一举措对网络生态治理和清朗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现实意义。网络暴力的智慧治理离不开技术层面的防范。

  (一)预防:利用网络技术手段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注定了网络暴力的防范从根本上来讲就要事先预防,网络平台要加强审核管理,压实网络平台的责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空间的技术治理成为规制网络暴力的重要突破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日益发展为网络暴力的治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撑,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的网民身份和传播信息进行验证与审核,精准剔除存在风险类的内容,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对网络暴力语言归类建库,识别热点事件舆论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对不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具有侮辱性、贬损性和攻击性的不当内容进行筛选,从而进行过滤、追踪或屏蔽。

  (二)监测:建立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暴力往往由网络舆情演化而来,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成为当前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网络热点事件,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系统。在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网民的舆论导向和言论氛围关系着网络暴力的演变。针对热点问题可以进行专门的舆论监测,对舆论走向进行整体评估,抢占舆论引导先机,筑牢网络舆论安全防线。如若发现有网络暴力倾向的舆论趋势和网民消极心态,应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调适。同时,官方信息的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而全面的信息,减少片面信息引起的公众误解和不良情绪,避免“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

  (三)常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落实网络实名制对于约束网民言行和精准定位网络暴力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实名制有利于追溯信息发布者,对施暴者进行惩戒。网络暴力的防范要利用诸如面部识别等技术对网络实名制的推行进行完善,整治网络社会伦理失范的问题,肃清网络秩序。除此之外,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净化网络传播环境也是防范网络暴力的重要一环。正本清源,强化网络监管力度,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共建网络文明。杜绝网络暴力的现象,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也至关重要,共同营造良好友爱的网络氛围,打造清朗、健康、安全的网络空间。

  三、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建议国家针对打击网络暴力进行专项立法,完善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网络暴力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近年来,业界人士对于出台反网络暴力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网络暴力的防治有赖于法律的规制。

  (一)加大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的力度

  网民对于网络暴力的危害程度和责任意识不强,在“法不责众”心态的驱使下,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发布“暴力性”言论。网络暴力本身就是侵权行为,根据行为方式和后果可能涉嫌不同类型的犯罪。从刑事责任来看,网络暴力可能涉嫌侮辱罪、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从民事责任来看,网络暴力可能涉及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等。针对当前已经出现的网络暴力的相关案件,网络暴力给当事人产生的影响和网暴者受到的惩治不相匹配,存在处罚过轻的现象,难以起到威慑和遏制网络暴力的作用。因此,要加大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的力度,根据网络暴力的情节和危害进行全面衡量,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网暴行为应当从重处罚。对尚未形成危害的网络暴力行为也要加以教育和引导,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从而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出台针对网络暴力专项的法律

  面对当前网络暴力的形势和局面,应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将网络暴力现象纳入相关法律治理体系中,综合运用民事、行政和刑事治理等措施,予以立体化的现代化治理。针对网络暴力的新问题,应坚持与时俱进,科学立法,出台针对网络暴力专项的法律,制定专门的反网络暴力法,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规范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网络暴力案件的惩处。在治理网络暴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公民正当的隐私权和言论自由,防止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处理好限制网络暴力和保障正常发声的关系。同时,需要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倡导遵守法律和文明上网的风气。健全网络暴力案件的维权和审理程序,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四、结语

  在网络暴力成为网络社会治理难点和重点的环境下,将网络暴力纳入政法工作体系中并予以现代化治理,对于破解网络社会治理难题具有极强的价值。面对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政法工作要擅于利用技术的强大力量防范网络暴力,以实现智慧治理,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需推动法律的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技术和法律的双重防护治理网络暴力,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的建设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