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智慧检务 > 正文

区块链+检察,打造全流程可信支撑体系

时间:2024-12-18 09:51:08   来源: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内容导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国正积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在这场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将区块链技术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全流程可信支撑体系”,为检察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建设背景与业务难点

  传统检察工作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可信、规范办案、高效协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检察工作质效提升的瓶颈。在“数字中国”的大背景下,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数字检察”战略,旨在通过检察领域的全方位数字化,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质效。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它通过密码学技术和共识算法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不可篡改。每个参与节点都保存着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库,可以参与数据的验证和交易的记录。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使得区块链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容错性,即使部分节点出现故障或受到攻击,其他节点仍然可以继续运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此外,区块链还通过加密算法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每个区块都包含了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形成了一个链条,使得数据的篡改变得极为困难。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不可篡改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具有天然的数据可信性和安全性优势,可以为检察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1 区块链组成

  然而,将区块链技术与检察工作融合并非易事。首先,如何确保跨部门数据可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检察监督和办案协同中,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往往受到信任问题的制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其次,如何确保公众信息可信、行为可信也是检察为民服务中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检察工作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也成为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核心技术

  针对上述业务难点,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全力打造了全流程可信支撑体系。该体系以区块链建设和应用为基础底座,构建了“一平台+多场景”的总体试点应用框架。一平台即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它作为整个体系的底层支撑,负责节点管理、数据准入准出、协议交换、智能合约、用户鉴权等公共服务功能。上链场景则包括电子换押、电子告知送达文书与操作行为存验证、公益诉讼线索存验证等。

       

  图2 整体架构

  (一)区块链基础服务平台

  区块链基础服务本台基于混合共识算法、高容错机制、分布式组网、链式账本结构、加解密算法库、可信时间戳、多账户类型等技术为各类应用场景提供、上链存证、固证、核验的基础服务。

  混合共识算法。满足检察业务高并发、多数据类型存证性能需求,采用 PBFT+VRF 的混合共识机制,在节点选举、数据一致性验证和数据同步控制等共识场景下,通过不同的共识算法以支撑区块链系统在大规模分布部署环境下业务响应需求,实现节点网络中各节点数据记录的及时、准确、快速的一致性处理。通过混合共识算法保证全网各节点数据记录一致性,区块链系统中的数据由所有节点独立存储,在混合共识机制的协调下共识层同步各节点的账本,确保数据可信存证的同时,确保存证、核验、计算结果共识安全高效。

  高容错机制。通过混合共识算法和多重安全防护措施实现良好的容错性机制,能够确保区块链持续稳定的对外提供可信支撑服务,即不会因为局部节点出现异常而无法向链上提交事务,并获得正确的处理结果,能够通过共识机制很好的处理节点物理或网络故障的非恶意错误、节点遭受非法控制的恶意错误,以及节点产生不确定行为的不可控错误,从而确保区块链平台本身的可信度。

  分布式组网。区块链平台由众多节点通过网络连接构成。每个节点均通过网络发现协议发现邻居节点,并与邻居节点建立链路。节点通过网络通讯协议连接到邻居节点后,数据收发模块完成与其他节点的数据交换。事务广播、消息路由、数据同步、区块共识等都由该模块执行。

  链式账本结构。区块链通过提供块链式存储的账本结构实现数据的固化和追溯,通过在各节点本地存储中保存上链事务数据、区块数据等需落地保存的链上数据,从而使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保障,有效提高区块链系统防篡改、防伪造和可追溯能力。存储结构会将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务处理以数据区块为单位进行存储,并以密码学算法将数据区块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成链条的一种数据结构。由于后一个区块中包含着前面数据区块的特征信息,因此如果想要修改其中一个区块中数据,需要将块链式存储结构中的所有后面的区块全部丢弃以及实现交易重放。而随着块链式存储中区块数量的不断增加,修改难度就越大,因此块链式存储结构有效的提高了存储其中的数据的防篡改和防伪造能力。

  加解密算法库。区块链系统通过集成SM1、SM2、SM3、SM4等国密加密算法库,实现基于国密算法的数据加解密服务,严格按照《GM/T0111-2021 区块链密码应用技术要求》对链上存证数据的存储传输、访问等过程进行安全加密。为满足链上加密数据的授权管控,区块链在对数据加解密的同时,提供了一套基于公私钥对的数据授权管理机制,用于实现链上数据的隐私保护,确保数据原文在传输和保存期间中不被非法泄漏。区块链通过提供随机产生可验证密钥,并采用对称的可逆加密方式使得数据既能够达到隐私保护目的,又能够将数据进行复原。

  可信时间戳。时间戳是一个能够表示一份电子数据在一个特定时间点已经存在的完整的可验证的数据。通常是一个字符序列,唯一地标识某一刻的时间。时间戳是一份完整的可验证的时间数据证明,它能够证明一份数据存在或发生于哪个时间点。为保障链上数据存证一致性,区块链平台将可信时间戳作为数据存证的一致性标识之一进行应用,为上层系统产生并存证的数据和执行操作提供可信的时间证明,不仅确保区块链系统的正确运转,也为对链上数据的事后审计、溯源提供可信时间证明。

  多账户类型。存证数据可能由多方共同维护治理,因此区块链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账户模式,包括基本账户、联合账户、合约账户等,用以作为链上操作行为和数据权限声明中的最小数字身份标识。每个账户都有一对公钥和私钥与之对应,只有经过对应私钥签名的链上操作事务请求,即对链上各类数据类型的操作请求,在通过操作权限合法性验证后,才会被区块链执行。

  站在业务应用角度,数据上链存证不是最终目的,发挥数据的使用价值、数据内涵的信息价值才是区块链建设的最终目标,业务开展过程中,需基于区块链上已存证的可信数据开展可信计算,为弥补传统区块链智能合约指令不足的问题,在链底层提供了一套可信计算机制,通过在分布式可信计算节点中执行可信计算合约,实现针对链上存证数据的长耗时复杂计算,并通过共识机制在链上生成可信计算结果。针对跨部门业务协同需求,充分发挥区块链数据可信使用、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构建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安全应用能力,。在确保数据本体不出域、使用结果安全传输的前提下,实现了跨部门数据内容价值、可信价值的深度挖掘,为构建跨部门数据协同应用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区块链+电子换押

  在电子换押场景中,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政法协同办案的换押工作网上化、换押文书电子化,并通过将相关文书存证于公检法司共建的区块链平台上,确保了用印文书跨部门流转的可信性和可追溯性。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效防范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换押工作失误和腐败风险。

  (三)区块链+电子文书告知送达

  电子文书告知送达场景则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检察业务流程的又一创新实践。通过将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的权利义务告知书、被取保候审人义务告知书等四大类文书进行网上电子化送达,并基于区块链技术对文书生成、签收、回传等环节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送达的安全性和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也提升了司法公正性和透明性。

  (四)区块链+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线索存验证场景则是对公益诉讼工作的一次重大革新。通过区块链技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实现了对公益诉讼中原始线索的取证、存证、示证、鉴定和共享的全程记录和管理。通过智能合约和区块链数据协同应用服务,办案线索得以在两级检察机关内共享,形成了上下级联动办案的合力。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应用于现场取证的图片、视频等数据的存储和验证,增强了取证证据的可信性和可追溯性。

  三、应用成效与群众满意度提升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不仅提升了检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极大地提升了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

  首先,区块链技术成功破解了法律监督的数据壁垒。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办案中,传统的数据交换方式往往受到信任问题的制约,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影响工作效率。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使得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可信、可靠,从而实现了数据的互通有无,为法律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其次,区块链技术赋能检察流程再造,实现了检察业务的全面数字化。通过电子换押、电子告知送达等场景的应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将传统的线下办案流程转化为线上操作,大大简化了办案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应用于公益诉讼线索的存验证和共享,使得办案线索得以快速传递和高效利用,为公益诉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区块链技术还畅通了服务群众的快车道。通过优化业务流程、减少群众跑腿次数、提供便捷的网上服务等方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公平正义。例如,在电子文书告知送达场景中,群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查看和签收文书,无需再到检察院现场办理,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

  虽然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未来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如何更好地将区块链技术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将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需要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领域,还有许多未知和待探索的领域。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将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同推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

  其次,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需要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支撑。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团队,为检察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区块链应用方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还将积极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例如在减刑假释场景中,利用区块链数据透明与不可篡改特性,确保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透明且不可篡改的,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减刑假释条件的自动化判定和执行,减少人为干预和延误,提高司法效率;在大数据法律监督场景中,通过将法律监督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不同部门或机构可以在确保数据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通互联,提高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利用区块链的加密技术,可以确保个人隐私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在政法协同联动场景中,去中心化特性可以打破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这有助于实现数据的透明化,提升各部门间的信任度和协作效率。同时,防篡改的特性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一旦过程中发现异常或问题,可以迅速定位、跟进处理。

  五、总结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以“区块链+检察”为抓手,打造全流程可信支撑体系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检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效应。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工作,为构建更加公正、高效、透明的司法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

活动专题

更多

2023政法展江苏巡展

品牌推荐更多>>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