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专题
时间:2021-11-05 13:52:48 来源: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治安支队
[内容导读]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平安小区——合肥模式
一、背景与起因
智慧平安小区是以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汇集应用为支撑, 将小区安防设施建设与智慧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将“雪亮工程”延伸到居民小区,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安全标准、统一服务标准,实现小区人员、房屋、车辆等信息全采集、活动轨迹全掌握、数据信息全共享、群众求助全应答,形成数据智能采集、管理高效有序、防范智慧有力 的现代化小区智慧安防新模式。
一方面,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是打造更高水平平安合肥、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必然要 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 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安全稳定向好,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但部分工作 特别是基层平安工作仍需要加强改进。一是人口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 济形态的日益丰富,外来人口与日俱增,潜在不稳定因素增加,需要及时全面管控到位。二是小区 治安隐患较大。全市现有 4900 多个小区,其中 44%为三无老旧小区和城中村,老旧小区安防基础设 施薄弱,社区最后一公里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安全区”,造成小区安全隐患无法感知、警情案件高位 运行,在 2018 年全市 1.8 万余起可防性案件中,住宅小区发案占 40%,严重影响居民安全感。三是 基层警务力量不足。当前,我市社区民警管理服务实有人口比例已超过 1:10000,社区警力严重不 足,传统信息采集单一粗放,基础信息采集更新的实时性得不到保障,社情家底难掌握不全面、不 精准。
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是打造更高水平智慧合肥、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题 中之义。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居民小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的最小集体,是人、财、物相对集中部位。小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关系到城 市社会面整体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积极推进智慧平安小 区建设,推动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对于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社区品质和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社 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 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经过认真谋划、对症施策和前期试点探索,实践证明,全面创新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对于推动解决上述问题、弥补工作短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做法与经过
一是瞄准目标,先行先试,全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为进一步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在前期成功试点的基础 上,确定了到“十四五”末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的工作目标。自 2017 年起,根据全市居民小区发案 情况,选择临桥苑、长淮新村、万豪广场、华府骏苑等 10 个不同类型的案件多发小区,开展先期试 点建设,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模式,为推广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8 年,我市“基于大数据智能应用的社区智慧警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入围公安部竞争性 遴选项目。2019 年 11 月,公安部科信局组织竞争性遴选项目中期汇报、经验交流,合肥建设模式 和做法得到公安部高度认可,更加坚定了我市建设智慧平安小区的方向和信心。
二是制定政策,细化标准,规范推进。聚焦“平安”。市政府出台《合合肥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 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从平安合肥创建的角度,为智慧平安小区设施建设的内容、管理、监督 等提供了依据,要求我市城区住宅小区必须按要求配备安防设施。聚焦“智慧”。市政府出台《合肥 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1 年)》,从打造智慧社区的角度,明确以“人事物”智能管控保障 社区安全,要求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加强社区公共安全智能化防控、社区 消防应急智能化水平、实施特殊人群智能化管控, 提升社区居民安全满意度。做好“平安”与“智 慧”结合工作。联合省公安厅起草《智慧社区 公安安全建设规范》、《智慧社区 公安安全数据采集 规范》、《智慧社区 公安安全数据交换与共享》三项地方性标准,发布《合肥市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技 术标准(试行)》,将科技应用与硬件设施有机结合起来,对平安智慧小区感知层、网络层、能力层、 应用层、用户层的建设管理进行了细化规范。
三是建立组织,常态调度,强力推进。统筹领导力量。成立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市政法、自然资源和规划、城乡建设、住房保障 和房产、数据资源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将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统筹推进全市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 同时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对应成立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多方叠加推进。 将包括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在内的住宅小区安防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和平安建设目标管理,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层层传到压力,压实工作责任。将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 事项,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防控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的重要任务,多 角度、多方面调度推进,汇聚强大合力。常抓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多次召开专题 会议,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梳理分析问题,研究细化工作举措,压差推进项目建设。
四是明确路径,分类多元,科学推进。全市住宅小区数量较多,类型多样、条件不一,智慧平 安小区建设的基础良莠不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党政领导、公安牵头、部门联动、社 会协同”的建设工作体系,以创新思路、多元举措,推动全市智慧平安小区规模化建设跑出“加速 度”。坚持分类推进。在新建小区,根据《合肥市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合肥市智慧社区建设规划(2019-2021 年)》要求,按标准配建小区智慧安防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在已建成小区,分批实施智慧平安小区改造,同时按照智慧平安小区建设 标准进行老旧小区技防改造。坚持多元推进。在统一建设、数据、安全、服务等标准的前提下,统筹各方资源,因地制宜,通过试点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智慧社区建设、县级自筹、物业开发商自建等多种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全力推动智慧平安小区建设。
三、成效和反响
我市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有效整合公安、街道、社区、物业等基层治理力量,加强协作配合,强 化联勤联动,初步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建设模式,为我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 经验”探索出了新路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体验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社会各界高度肯定。 在 2019 年底公安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标准化城市测评中,我市智慧平安小区工作项目获得满分,受 到测评组高度评价。总体来说,成效和反响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
一是“安”民有力。基层警务提质增效。让数据开口说话,为民警减负,助力构建以大数据应 用为核心的智慧警务新模式,有效提升警务工作数字化战斗力和智能化水平,以往我市近 1000 名社 区民警 1 年采集的基础信息约 200 万条,当前联网的 1816 个智慧平安小区 1 天可采集动态感知数据 1000 余万条,数据实时鲜活准确,逐步从传统 “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变,极大提升了工 作效率。治安环境持续好转。用科技保平安,积小安为大安,目前全市 1816 个智慧平安小区可防性 案件同比下降 80%,其中 1516 个小区实现零发案,通过智慧平安小区应用抓捕犯罪人员 120 人、带 破案件 190 余起,智慧平安小区业主的安全感更有保障。平安基础更加坚实。构建立体化住宅小区 动态防控网,将住宅小区人脸、车牌、门禁、物联网等数据实时推送至公安数据中心,全面动态掌 握在逃、涉毒、前科、传销等重点人员信息,筑牢住宅小区安全防线;整合住宅小区安防系统,解 决天网、雪亮社区安防最后一公里难题,逐步提升我市治安防控水平,让打防管控的矛更利、盾更坚。
二是“惠”民有为。生活环境得到优化。通过标准统一的智慧平安小区建设,住宅小区的相关 设施建设更加规范,特别是部分老旧小区杂乱无章的安防设施变得有序美观。经济效益得到兼顾。 随着智慧安防作用的不断发挥,智慧平安小区的安全度进一步提升,住宅品质客观得到提升,工作 中发现,已经完成智慧平安小区建设的住宅小区,房屋价格大多有所增长,业主固定资产得到升值, 物业服务企业的品牌价值也相应得到了提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实现了政府推 动、群众支持的良性循环。
三是“便”民有方。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围绕社区医疗、养老、残疾人、教育、社区服务等基 层民生问题,依托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用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强服务,积极构建全 息化社区管理服务网,将各类服务渠道统一整合,为小区物业、居民提供远程开门、访客管理、报修投诉、周边生活服务等应用,实现居民办事方便高效、公共服务资源均等普惠、各类社区便民服务便捷精准。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