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专题
时间:2021-11-22 14:36:19 来源:钱秉湧、邵海民
[内容导读] 深化情指行一体化改革 打造现代警务模式最前沿实战单元——以余姚公安推进智能警务亭建设为例
【摘 要】:情指行一体化改革是公安机关顺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构建现代警务 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余姚市公安局推进智能警务亭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打造精密智控 体系、构建闭环管控机制,探究县级公安机关构建现代警务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现代警务模式 情指行一体化 智能警务亭
党的十九大将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情指行”一体化警务模式的发展是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治理思维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一招。2020 年 3 月份,时任浙江副省长、公安厅长王双全在全省公安工作会上,提出将深化情指行一体化作战为 驱动,牵引风险预测预警预防和管控体系建设,坚决守牢社会治理的前哨阵地。2021 年 1 月,王双 全厅长在全省公安局长会议上再次提出要,聚焦现代警务模式成熟定型,推动公安工作现代化和高 质量发展。余姚市公安局基于余姚市社会治安状况和余姚市信息化建设情况,大力推进智能警务亭 建设,从县级层面探索街面警情快速处置新模式,完善“情指行”一体化闭环建设的实践,并以此 为突破口构建县级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模式。
一、建设需求
(一)理论基础。现代警务作战模式,是情报信息主导下的作战模式,就是通过情报信息的全警共享、全警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警力资源与治安资源效益,真正建立起一种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协调一致的新格局。而“情指行”一体化就是将“情报、指挥、行动”一体融合,通过“情 报”提升“指挥”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实现“行动”的快捷高效,使得案(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 置,其精髓充分体现了现代警务模式的要义。“情指行”一体化改革必然是构建现代警务模式的着力 点、不可逾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是撬动警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支点。“情、指、行”一体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看,其本质就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将杂乱无章的信息分析研判后形成情报产品,其 重点在于,通过解决多头指挥、衔接不畅问题,实现工作的联动指挥、即时服务、情报要按、合成作战,其目的是利用精准的情报信息研判,将警务工作的重心从“打击”转移至“预防”上,实现警务控制前置,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二)现实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案(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公安机关推出街面巡控特别是网格化巡逻,作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城市主城区与乡镇主要街道、重点部位,综合统筹人力、物力、技术,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巡逻防控网络,实现社会面见警率、民警管事率的提升。但是随着社会治安环境的整体好转,以及违法犯罪向网络转移, 呈现虚拟化、非接触式的特点。传统的街面巡逻防控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一项成本投入较大警务措施,在当前警务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是不是产生了较优异的受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衡量这项警务措施是否具有生命力、能不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但是从传统巡逻 成本的人员、装备、交通工具等三个主要因素考量,对标见警率、压降街面可防性案件、街面抓获 违法犯罪分子数量三个受益指标来看,传统巡逻防控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新的社会治安形势 的需要。按照一般的“有警处警、无警巡逻”的原则开展巡逻,忽视不同区块、不同时段的治安情 况差异,没有呼应不同区块、不同时段对维护治安的需求差异,存在粗放式、模糊化的管理,缺少 弹性化、差异化。
(三)实践基础。2017 年以来,余姚市局紧紧把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信息化就是战斗力”理念,紧扣浙江省公安厅“云上公安、智能防控”第一战略,锚定“精 细、精准、精品”标杆,以推进“全息感知”体系建设为牵引,着力构建以大数据战略、智能化建设为核心的智慧警务新模式。依托“雪亮工程”建设,紧盯“人、地、物、房、路”等五大要素和 “吃、住、行、消、乐”动态活动轨迹,按照基础框架搭建先行,逐步填充加密的建设思路,全市 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 2 亿余元,共新建改建高清监控 3145 路,建成人脸卡口 1850 路、车辆卡口 4787 路、MAC 地址采集 3256 路,村级监控 9887 路,并加快加深社会面视频监控整合工程,通过三年时 间,将原 8000 余路监控点位提高到 40000 余路,基本实现了余姚城区全覆盖,乡镇(街道)主要部 位、路段全笼罩, 建成了一张覆盖全城、多维感知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网络。
二、余姚公安智能警务亭建设实践
为切实提升全市公安机关指挥调度、快速反应、协同处置的能力水平,补齐传统巡控工作暴露的短板,充分发挥前期全息感知建设成效,余姚市局陆续投入 800 余万元开展智能警务亭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整合社区警务室、交警岗亭、 治安巡逻卡点,打造集信息感知采集、公共服务供给、勤务支撑保障、警务协同联动、安全信息发 布于一体的智能警务亭。目前 24 个智能警务亭已投入运作,以智能警务亭为牵引的情指行一体化现 代警务模式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深化。
(一)强化数字赋能,打造现代警务最前沿智能阵地。始终坚持信息引领,将“信息化+”“智能化+”思维贯穿于建设过程,通过多维数字加持,不断提升智能警务亭智慧水平。一是做强智慧大脑,提供全量化数据支撑。从全局选调 8 名有信息化应用特长的民警,培养成专职数据分析师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搭建;自主研发余姚市智能防控平台,深化大数据实战应用;完成情指联勤中心“五大功能区” 改造和“八大工作机制”创设,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实现“从人到案” “从案到人” 和“从数据到人到案”的多向突破,为智能警务亭运作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今年以来,情指联勤中心已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实战模型碰撞,将 1600 余条预警核查指令快速推送到智能警务亭,精准指 导警务亭开展处置和拦截。二是做实“室”“亭”融合,提供精准高效支撑。将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和 信息化工作室嵌入智能警务亭运作体系,在畅通局情指联勤中心与智能警务亭实时互联的基础上, 做实“两室”与“一亭”的支撑融合,聚焦智能警务亭周边治安态势分析,强化所亭信息流传、勤 务联动,进一步提升智能警务亭驻守警力的快速处置能力,真正实现“1+1〉2”效果。三是做大感 知范围,延伸治安管控触角。充分依靠智能警务亭自身搭载的感知设备,整合防控圈内的视频监控, 提高智能警务亭管控效率、延展管控范围。以交通亭为例,派驻警力运用智能警务亭内视频监控平 台,每小时对辐射区域内重点路段、路口开展 1 轮动态视频巡查;民警、辅警根据警务亭指令对周 边道路、路口的“三车”和违停等交通违法行为精准管理;铁骑队员则可在辐射区域大范围、高频 次机动巡管。对比发现,智能警务亭周边违停管控范围提升 45%,道路通畅度比传统警务亭提高 25%。
(二)强化实战实效,打造街面警务最强力战斗堡垒。始终坚持实战实用导向,通过创新模式、 整合资源,将智能警务亭嵌入日常警务工作,持续激发智能警务亭的生命力。一是创新值守模式, 推动强制入轨。探索实行“1+1+3”有人驻守模式。在不新增警力的情况下,将原驻派出所警力按照 5 人一组屯警智能警务亭,其中 1 人负责 “警务亭警务工作平台”值守,做好指令接受反馈、开展 周边视频巡查;1 人在智能警务亭外跨立值守,进一步提升智能警务亭的识别率,为上门群众提供 服务;3 人负责在智能警务亭周边开展常态巡逻,根据指令开展缉查工作,真正让群众体会到“民 警就在身边”,切实增强群众亲和力、安全感、满意度。二是尊重差异,实行个性勤务。目前,余姚 市运作的 24 个智能警务亭,有 7 个分布在商贸中心、有 8 个分布在重要交通路口,有 2 个点是重要 卡点,另外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旁 1 个,高铁余姚北站 1 个,鹿亭景区 1 个,其余 4 个均部署在城 郊结合部治安复杂区域。在构建“派出所巡控副所长--警务亭长--驻所特勤队员”三级管理体系基 础上,根据每个智能警务亭周边治安特点,制定“一亭一策”的勤务运行机制。如在余姚银泰城智 能警务亭,与银泰城建立警企安保指挥机构,结合商业综合体布局特点,详细制定日常安保巡逻方 案、纠纷调处方案、盗抢处置方案以及应急状态下的人群疏散方案、通道拦截方案,还每月组织商 场安保演练,利用喵街 APP、商场音视频手段进行宣传造势,引导商铺加强安防措施。三是联勤联 动,打造快速反应节点。充分利用警务亭延伸街面、占据主要通道的有利位置,将警务亭打造成应 急堵控卡点和先期处置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情指联勤中心--智能警务亭”快速反应机制,打造 区域防控“铁栅栏”,真正做到 120 名警力常态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应急。2020 年 7 月初,通过智 能防控平台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黄某某购买了余姚至北京的火车票,并已进站,情指联勤中心立 即指令高铁北站智能警务亭民警及巡特警大队民警前往处置,后在 10 分钟内完成拦截,消除了隐患。
(三)强化服务拓展,培育群众服务综合体。充分利用智能警务亭部署在群众身边的优势,将 群众工作做到百姓家门口、心坎上,将 18 平米的警务亭做成民意警务的大舞台。一是拓展警务新平 台。明确在警务亭值守期间,第一时间接收周边群众报警求助、处置纠纷类警情,推动纠纷化解窗口前移,将一大批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智能警务亭警力就近先期处置,方便了当事人,也缓解了 “110”资源压力。我们还在交通亭设置视频宣教设备,利用警务亭对轻微交通违法人员进行交通安 全教育。二是打造服务新窗口。针对智能警务亭的不同类型和区域治安特点,配备自助服务终端, 为群众即时提供身份证打印、交通违章处理等自助服务。各派出所还组织警力在智能警务亭开展“甬 行码(证)”现场申报工作,利用智能警务亭与市局情指联勤中心在线互联优势,对现场发现问题 的,快速落实信息核查、纠错、上报,切实提高办证效率,累计分流 5 万余人次,办理“甬行码”3 万余人、“甬行证”5000 余人。三是构筑宣传新阵地。在每个智能警务亭安装游走字幕屏和 LED 显 示屏,发布内容由情指联勤中心“一键”控制,实行 24 小时滚动式宣传,及时发布各类治安警情、 交通通行、社会管控等预警信息和重大案(事)件通报,开展消防管理、公安服务指南、法律知识 宣传。疫情防控初期,统一制作了一批疫情防控指南和防疫政策解读宣传视频,批量滚动发布在全 市各智能警务亭,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强化改革牵引,推动警务模式迭代升级。通过深化智能警务亭建设与应用,使信息流、 业务流、管理流不断融合,进而推进勤务模式改革,重塑警务组织形态、警务流程形态、警力配置 形态。一是牵引警务由人力向机器转型。以情指联勤中心为核心,智能警务亭为节点,各类全息感 知设备为触角,大规模、立体化、全天候采集与辨识重要路段、重要目标、重点部位的公安管理要 素和治安控制对象数据,实时掌握物质属性、环境状况、行为态势、人员电子特征等各类信息。二 是牵引警务由模糊向精准转型。通过视频专网联通余姚公安智能防控平台,使全市 24 个智能警务亭 实时在线互联,依托智能防控平台预警重点人员、车辆等高危要素,精确消弭治安隐患,指导治安 防范重要点位、区域和时段,巡逻防控更加精准。特别是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截至 2020 年 7 月 份,通过警务亭核查拦截,累计路面查控涉鄂车辆 789 辆,其中采取集中隔离 952 人,居家医学观 察 8 人,直接劝返离姚 19 人。三是牵引警务由分散向集约转型。高效利用市局大数据资源手段,实 现警务资源统一配置、警务指令点对点推送、扁平化指挥调度,构筑情指联勤中心、派出所综合指 挥室和智能警务亭快捷高效的业务流、信息流渠道,实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四是牵引警务由被动 向主动转型。通过建立警务亭防控圈警情“日分析、周研判”制度,及时掌握周边各类违法犯罪活 动规律、特点,针对性增加巡防频率,强化重点地段显性用警,提高巡防主动性和震慑力。
三、启示
(一)警务工作创新必须符合人民的新向往新需求。一切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的落脚点都应满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警务工作创新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余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 念,以智能警务亭建设为载体,抓实“见警率、管事率、控案率”等硬指标,使得群众在获得高质 量公安安全服务的同时,能享受到更贴心的警务政务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警务工作创新必须要主动把握社会治安形势需要。当前的社会治安要素流动性不断加大, 而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又在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要进一步提升反应能力。余姚公安通过布点建设智能警务亭,将 120 名警力常态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应急,打造区域防控“铁栅栏”, 有效缩短了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半径,有效提升了复杂社会治安局势的驾驭能力。
(三)警务工作创新必须要大胆引入科技信息技术。通过去传统警务模式的解构,用信息技术 去加以改造,是推动警务工作创新的重要方法。余姚公安通过建设智能警务,实质上是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街面巡逻防控的一线警力给予了科技 的加持,提升了一线警力对各种风险的主动预警预测预防和现场处置能力。
(三)警务工作创新必须善于借助发挥社会力量。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警务模式面临挑战, 社会治理难度倍增。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依然是警务工作创新中不能丢弃的部分。余姚公安在智能警务亭的建设过程中,大胆借助科技公司力量实现设计构想、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分摊建设 成本、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治安治理,真正实现了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责任编辑:广汉
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注为"智领安平行业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智领安平行业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并标明了来源,如出现侵权行为,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待核实后,我们将立即删除,并向您致歉。